#我家乡的中秋民俗#

今天上午收到了家乡的乡亲快递过来的大麻饼,即粤东乡村风情的中秋大饼。手捧大麻饼,我思绪万千,穿越着孩提时代的中秋情结,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还是第一次见过那么大的大麻饼。过去的也叫“大麻饼”不过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大,馅料还是差不多相同的,都冬瓜糖,黑白麻籽,现在的芝麻多了很多。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国家资源匮乏,粮食凭票供应,一个“大麻饼”收一两粮票和1角2分钱。平时有得卖,可是没钱买。要到中秋节吃完晚饭,赏月的时候,父亲会给每个弟妹每人发一个“大麻饼”,算是个“八月十五”的开心节目之一。

说起“八月十五”,我们家乡在粤东客家地区,传统菜式还是蒸水粄和酿豆腐。村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蒸水粄和酿豆腐。

八月十四蒸水粄,祖母和母亲很早就淘米浸米、磨粄浆、蒸水粄。蒸出一张粄,将先准备好的,炒熟了的咸菜、竹笋,或者豆腐什么的,捆在一起来吃。有时还来不及包馅,那个兄弟姐妹眼亮手快,将粄皮卷起来沾酱油就吃了,充满和祥节日的气氛。

经过几轮冲锋后,早餐、午餐都解决问题了。剩下的切成粉条,留下十五走亲戚,或者留作过节炒水粄。说起炒水粄,配料是不能少的,将竹笋切成笋丝,加葱或芹菜,鱼露或生抽什么的,是地地道道的家乡风味。

尽管那时生活并不是宽裕,但买猪,过节鸡鹅鸭几乎是必须有的,特别是客家酿豆腐。自留地种有黄豆或黑豆,都是做豆腐的原料。父亲一早就浸豆、磨浆、煮豆浆打盐卤,包豆腐,制作豆腐的过程一手包办。

磨豆腐、酿豆腐是客家男人必备的技能,故有“磨豆腐、酿豆腐,客家无人自称是师傅”,意思是说人人都会干的活。酿豆腐的馅料极有讲究,要用半肥瘦的前胁猪肉,挆碎配上蒜苗切碎,加大地鱼,调味适中,将一块豆腐一开四成方形,或者一开二成三角形,去掉中间的豆腐,酿入馅儿,在油锅将酿豆腐四面煎至金黄色。父亲煎好一盘子的酿豆腐,转身兄弟姐妹轮番抢着,这个时候的味道比正餐桌吃时,好得很多幸福感满满的!

“八月十五”吃大麻饼、炒水粄、酿豆腐是童年的美好回忆。一九七八年本人离不开家乡到广州上学工作,家乡之过节气氛也就不在了。广州莲蓉月很有名,但缺少乡味。

乡土,乡情,乡里人,记忆犹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有依日俱增之感觉。

月是故乡明,味是家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