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冰

毒性中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中医素有“以毒攻毒”之说,早在《淮南子》中便有治病的记载。唐代王冰云:“辟邪安正,维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谓之毒药”。现代含毒性药材中药制剂依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肿瘤及疑难顽疾方面疗效显著。

毒性药材在中成药制剂中的应用十分常见。

《中药大辞典》收载中药5767种,其中标明毒性的药材达525种。

《中华本草》(不计藏、维等少数民族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毒性药物共计846味占总药物数的9.4%。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毒性药材83种,其中大毒药材10种,有毒药材42种,小毒药材31种。

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651个品种含有毒中药材。

目前已有国家标准的含大毒药材的中成药制剂约有413个品种,而含“有毒”或“小毒”药材的中成药制剂品种更多。

六神丸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是家庭常备良药之一,沿用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它主要由牛黄、麝香、蟾酥、雄黄、冰片、珍珠六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牙根周围炎及痈疽疮疖、无名肿痛等症。

近几年来,通过药理研究还发现,六神丸还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镇静的双重作用,抗炎,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随着临床适应证的扩展,易导致不良反应。

(一)六神丸临床不良反应表现

统计临床文献可见六神丸引发多系统不良反应及中毒表现。

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恶心、欲吐,脘腹绞痛,腹泻黑褐色水样便,黄疸,小便黄如浓茶样,药物性肝炎。

2.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可导致腰痛,小腹坠胀,自觉胎动时作,先兆流产。

3.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全身发麻,头昏眼花,心慌乏力,呼吸增快,旋即剧烈呕吐。

4.过敏反应:自觉全身奇痒,皮肤出现黄豆粒大小的皮疹。

5.中毒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头目眩晕、胸闷、呼吸紧迫感。心律不齐,心电图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刺激症状、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嗜睡及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动过速等反应,还可出现皮肤黄染等症状。

雄黄

(二)六神丸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1.所含毒性成分雄黄、蟾酥导致

六神丸由珍珠、牛黄、麝香、冰片、雄黄、蟾酥等中药制成,其中有毒组成部分为雄黄、蟾酥,六神丸不良反应主要由其引发。

蟾酥药性辛温,含有约30余种化学成分,毒性较大,是一种强心中药。具有与激素相似的抗炎作用,并有强心、局麻和升压作用。有实验研究表明其毒素主要是蟾蜍毒素,毒素水解成蟾蜍配质,基本结构与强心苷原相似,类似洋地黄作用,使心率变慢,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产生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异位节律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此外尚可刺激胃肠道,有催吐、局麻及引起惊厥作用。有动物实验表明,六神丸全方组和蟾酥配方组均出现剂量依赖性心率减慢、S-T振幅降低和T波倒置等。

雄黄含硫化砷,烧煅后毒性更剧,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砷离子与细胞酶蛋白结构中的巯基或羟基结合,可使酶失去活性,干扰细胞代谢以致死亡。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导致药物蓄积,药物原浆毒不仅引起肝脏的损伤,且可造成胃、肠道、肾、脾、胰、心脏多脏器损伤。

而上述过敏反应,除可能和蟾酥有关外,还考虑为六神丸中麝香所致。因其均为动物蛋白,在人体内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对过敏体质患者可导致免疫反应,且蟾酥有一定毒性,若服用过多或对其敏感者,易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

蟾蜍

2.不合理使用

首先擅自服药缺乏辨证用药的过程。若外邪肺郁而发热、肝肾阴亏而虚火上炎、肝气郁结之咽喉炎、气血虚衰、脾胃不足之体患热毒证,就不宜用本药。

其次,统计临床文献发现,有的一次过量即中毒,也有的多次过量而蓄积中毒,距发生不良反应时间快则20分钟,慢则0.5~2小时,个别在12小时以上。《本草经疏》曾曰服六神丸时谨记“若欲内服,勿过三厘”。可见,服用六神丸在剂量方面是不可大意的。临床上的中毒反应多是由过量引起,有规定成人每次服8~10粒,文献中不少案例为超量服用。上述婴幼儿案例亦均为过量所导致。据报道有孕妇自服六神丸,虽未过量,但因六神丸含麝香等芳香走窜成分,能引起子宫收缩,造成胎动、胎漏。因此孕妇用药前要特别避免含有妊娠禁忌的药品,需要禁用此药。

(三)安全警戒措施

1.临床医生与患者都要提高对六神丸不良反应的认识,用药必须严格控制在治疗量的范围,避免长期或大剂量的使用,以防耗气伤津以及导致积蓄中毒。

2.临床应用前应关注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过敏患者禁用。孕妇、新生儿禁用,婴幼儿忌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接受强心苷治疗的老年患者不用或慎用。

3.含化服用时间不宜过长,防范其对局部神经的损害。

4.不宜与酶制剂如助消化药多酶片及胃蛋白酶合用,也不宜与亚铁盐如抗贫血药富马酸铁片同服。因六神丸含有雄黄,更不宜与解痉止痛药阿托品等联用,否则会促使雄黄氧化,增加毒性反应。

来源:本文选自《含毒性药材中药制剂合理用药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冰。主审:颜正华。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