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关于明朝总督洪承畴降清一事,正史加野史加起来,涉及到了三个人,分别是庄妃、皇太极和范文程,三个人三种说法,哪种说法为真?你来判断一下。

说法一:洪承畴被俘之后,确实坚决不降。他每天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披头散发,鞋也不穿,关键还不吃不喝,留下不多的精力也不忘大骂皇太极。

洪承畴虽然对皇太极骂不绝口,但皇太极却不生气,而且还动员了洪的前同事轮番去劝降,但大多数人都扫兴而归。

皇太极知其好色,于是便投其所好,每日派多名美女去陪伴,但这个办法也不好使。无奈之下,皇太极派了他的小妃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庄妃出马了。

当时的洪承畴年过五十,身体强壮,能力卓越,政治经验丰富,但老话说得好,英雄难过美人关,不想洪承畴半世英名栽在了庄妃手上。

他与庄妃苟合一夜,第二天就降了。

对于上述说法,正史不见记载,纯属野史杜撰,但为什么偏偏是庄妃,这也颇耐人寻味的。

后人对庄妃的评价很高,她一人辅佐两代帝王,被称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同时围绕她的绯闻也“名垂青史”,除了上述降服洪承畴,还有一个更大的绯闻,那便是与权臣多尔衮的瓜葛。

有说为了儿子能当上皇帝,她曾笼络过多尔衮;有说为了儿子能坐稳江山,她不惜下嫁给了多尔衮;有说她没有下嫁,只是与多尔衮存在不正当往来。二人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可能穿越时光隧道,也就无从知晓。

但令人惊奇的是,她晚年还做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决不与皇太极合葬,按照她的遗诏,最后葬在了皇太极的孝陵附近。

单从孝庄的个人经历来看,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性,在她的血液里至少有着三分之一个武则天。

若说由她出马劝降明朝总督,我觉得可信度也不低,因为这也是一件极富政治意义的大事。

清军俘虏了洪承畴之后,皇太极十分高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一个入主中原的领路人,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所以,洪承畴骂他,他也照样能笑得出声。

洪承畴对清朝而言是一个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皇太极办法用尽,作为贤内助,亲自出马,为夫解忧,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至于用什么手段,则是另一说了。

说法二: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离谱,但分析起来却也有三分意思,说洪承畴这个人有断袖之癖。

说起断袖之风,这个嗜好也是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晋代,士大夫们热衷此道。后来随着宋朝道学的兴起而渐衰,但至明末再次兴盛,其区域以广东、福建为最,洪承畴就是京官文人,有此癖好也不意外。

在《红楼梦》小说中,曹雪芹也有写到此癖好,其中的优伶蒋玉菡,为忠顺王与北静王之所争,贾宝玉也牵扯其中,就是现实的反应。

而且在明末博物学家谢肇淛[同浙,zhè]所著《五杂俎》中,也有说到当时官僚士大夫绝大多数有此好,在京城外交友待客时,总以自己有一个或几个文人书生相好而炫耀。

那么洪承畴是把谁当“同僚”了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太极,而且为清朝宗室第三位礼亲王昭梿所转述。

他说皇太极去见洪承畴,曾“解貂裘与之服”,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亲自给洪披上御寒。还说,洪初不降,皇太极曾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

于是便有了野史传闻,说洪承畴把皇太极对自己的亲切关怀,也当成了“同僚”之间的示好,因此而想入非非,遂因皇太极的暖男计而降了大清。

听起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匪夷所思的是,皇太极大费周章,冒着被误解的风险降服洪承畴,但却没有及时委以重任,只是表面上对洪恩礼有加,将他安排到了自己的镶黄旗汉军,大部分时间洪都等于被软禁在家,还不让其外出活动。

直至顺治朝,洪承畴才被多尔衮起用,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进而为清朝中国的统一创造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说法三:说洪承畴被俘之后,皇太极把能动员的力量都派去了说服他了,都没成功,在此情况下,范文程出场了。

范文程深知洪承畴儒学深厚,看重名节,但也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志向。时年五十岁的他,如果就默默无闻的死了,他会非常的不甘心。

当理想与名节发生冲突的时候,范文程认为洪承畴会更看重前者。于是,当范文程来劝降的时候,对招降一事闭而不谈,而是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内容大都与仁和义相关。

洪承畴久居兵戎,身陷塞外,竟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先是吃了一惊,之后与范文程相谈甚欢。

相谈之余,范文程还注意一细节,洪氏对梁上掉落在肩头的灰尘,还不时轻拂,这说明他根本没有想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此后皇太极亲自出马,与范文程在洪氏面前不断上演明君的戏码,最终洪承畴大受感动,竟而愿降。

三种说法说完了,哪种为真?似乎哪种都有可信的地方,不过我认为,第二种说法太玄,就算洪氏有此癖好,也不会把主意打到领导身上,但如果按照正史之言,历史哪有什么曲折回转之处,野史也不会有存在的价值,还是曹雪芹说得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