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权资源太有限了,权力又太大了,又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因此,被皇帝视为威胁其皇位的人,都是功高震主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大权在握的重臣。

为了不让皇帝忌惮,一些明智的重臣会在恰到好处时选择功成身退,这样一来不仅能留住自己的命,并且还能保留自己的名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重臣都舍得放下权力,过分的权利只会引起无尽的贪念,最终给自己引来灾难。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史中功高震主而又功成身退的大将。

1.王翦

起初对王翦我也并不知晓此人的本领,直到看了《大秦赋》这部影视剧后才对王翦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杰出将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王翦功劳第一,因为东方六国有五国是王翦父子给灭的。

对王翦印象最深的还是攻打楚国,并且在灭楚这件事情上王翦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商。

最开始攻打楚国的人选是秦王的宠臣李信,李信信誓旦旦的说只要二十万人马就能踏平楚国。这李信也算有本事,本来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与大秦宰相芈启里应外合,一举功下楚国。但芈启却半路叛楚,结果导致李信大败。

此时的王翦因秦王欲废分封之事在家置气,但看遍秦朝上下,有能力功下楚国的也只有王翦。

王翦被启用后张口就问秦始皇要兵六十万。要知道六十万基本上是秦国的所有兵力。秦始皇权衡再三决定发兵六十万交给王翦,但是王翦的高超的政治智商在此时发挥出来了。

他接过兵权的时候问秦始皇要了很多好处,尤其是一座好宅子。秦始皇对王翦的要求全部应允。王翦得到秦始皇答应才安心的挂帅伐楚去了。

王翦凯旋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把兵权还给秦始皇,秦始皇猛夸他有本事功劳大,王翦丝毫不骄傲,只说这是陛下英明神武,将士们肯卖命,不说自己有多大功劳。

王翦立下赫赫战功,替秦始皇打下了半壁江山并且最后还得到了善终。

试想六十万大军在手上,哪位君主不忌惮,而且两父子灭了五国,何等的功高震主。但王翦处理方式就是让我打谁就打谁,打完了就交出兵权,而且还表现出来贪财,向秦始皇证明自己没野心,只想安安心心养老。不该过问的事情绝不说话,所以秦始皇对他是十分放心的。

2.郭子仪

郭子仪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其父亲是唐玄宗时期的寿州刺史,早年的郭子仪曾参加过武举,到了天宝年间便已升任正三品官员,但名气并不是很大。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对于大唐来说是个灾难,但对于郭子仪来说,却是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郭子仪临危受命,在安史之乱中打出了威名,救李唐王朝于水火当中,因此得到了唐皇的重用,才得以一步步显赫,最终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得三代唐皇器重,唐德宗甚至称其为“尚父”。

要知道,在古代,能让皇帝称“尚父”的人一般都是威望极高,权倾朝野之人,比如蜀汉的诸葛亮,由此可见郭子仪当时的地位之高。

郭子仪能善终也是有原因的。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完胜仗以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赏,而是先把虎符送到皇帝跟前,好让皇帝放心,表明这军队还在皇帝手里。

郭子仪属实精明,他这样做很好的打消了唐朝皇帝对自己的猜忌,这也是他荣宠一生,安享晚年的重要原因。

结语:

王翦跟郭子仪之所以能安享晚年,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智而善谋,不居功自傲,依能低调做人,因此在强主权臣中,游刃有余,始得善终,可为后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