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宋仁宗散朝回宫,迫不及待地就让人把一名宫女找来。宫女来了之后,一番操作下来,仁宗感觉身心舒服,便和她聊了起来。没想到,越聊仁宗越受不了,最后终于爆发了。

这名宫女与洗发有关。

现代,洗头发都用洗发液,有去屑的、止痒的、顺发的……然而,在宋代洗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只能用皂角压榨的汁液洗头。

虽然皂角有一定的清洁作用,但是效果也就一般。而且,黏糊糊的,不易清理,还容易把头发弄脏。再加上,古代人头发又长,所以有时候,难免虱满为患。

这不,宋仁宗也深受其苦。每次,下朝后,都不迫不及待地回到后宫,让宫女给自己梳梳头,缓解一下某些症状。

有个宫女,虽然长相平凡,但是凭借一手出色的梳头本领,深得仁宗喜爱,就成为仁宗的御 用梳头宫女了。我们就暂且,称她为梳头女吧。

清朝大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爬得那么快,就因为他会给慈禧梳头啊。

一次,宋仁宗散朝回到后宫,龙袍都来不及脱,就吩咐道:“朕今天的头发太痒了,快传梳头女,给朕梳梳头。”

一声令下,梳头女很快就闪亮登场了。三下五除二,仁宗就不觉得痒了。这名宫女,不但会梳头,而且还会按 摩。

头发不痒了,仁宗就想享受一下。于是,便整个舒服的姿势,让梳头女给他按 摩一番。梳头女一番操作下来,仁宗身心舒畅,就和这名梳头女聊起了天。

就那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聊着聊着,也可能是找不到别的话题了,梳头女看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便好奇地问:“皇上,怀中揣着的,是何物?”

一般而言,后宫不得干政,梳头女这样问,已经犯了大忌。然而,仁宗向来宅心仁厚,也不跟她一般见识,就回答道:“一封御史台的奏折罢了。”

御史台的奏折,那可是国家一等一的机 密。一般人,就知道闭嘴了。结果,这个梳头女还真不是一般人,她继续问道:“上面写的什么?”

要说这个梳头女也确实不一般,她嘴上忙着,手也没闲下来。仁宗被伺候得很舒服,就随口说道:“最近,京城一直下雨,都快成灾了。御史们说,这是因为后宫阴气太重。所以,他们上疏说,让我减少嫔妃,遣散一些女子。”

一听这话,梳头女竟然愤愤不平:“这些人也真是的,他们哪个不是三妻四妾,丫头无数。他们逍遥自在,可皇帝身边多一两个嫔妃,就嚷嚷着阴气太重。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何道理?难道皇上就得受这委屈吗?”

听闻此言,仁宗睁开眼睛,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也不知道是梳头女只忙着抱怨了,根本没看见,还是她真的不知天高地厚。

毕竟,一个后宫女子,竟然敢公然,挑唆皇帝反对御史言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此时,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万丈深渊的边上了。也就是宋仁宗吧,如果换成别的皇帝,说不定,早就被推下去了。

结果,她竟然一错再错,直接错到了谷底。

当时,见仁宗一直不说话,梳头女竟然追着问:“皇上,此言必行乎?”

仁宗强压怒火道:“台谏之言,岂敢不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仁宗对御史们,是充满敬畏之情的。此时此刻,如果梳头女有一点点政 治头脑,就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结果,她还真是,天生不知“死”为何物。要不,就是持宠而娇,竟然仗着皇帝对她的宠爱,撒娇道:“若果行,请以奴奴为首。”

据史料记载,仁宗听完这个话,实在是受不了了,直接就爆发了——站起来,一言不发,走了。

回到寝宫,仁宗让宦官拿出后宫宫女名录,亲自圈定了30个人,把她们全部驱逐出宫。

毋庸置疑,第一个被圈定的人,就是那个梳头女。

此消息传开后,大家议论纷纷,无论如何想不到,仁宗会驱除他最宠爱的梳头女。

曹皇后还特意询问仁宗,为什么要这么做。仁宗愤愤不平道:“此人劝我拒绝纳谏,怎能让她待在身边?”

【评文论史阁】

不得不说,仁宗是对的。

要知道,历史上,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往往祸国殃民的人,就是皇帝身边的人。这些人凭借一些小技巧,赢得皇帝的欢心和信任,最终陷害君主,祸乱朝纲。

这样的,除了李莲英,还有和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为什么要远小人?因为他们同而不和、党而不群、比而不周、骄而不泰。

人很容易被身边的人所感染,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如果和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奋力拼搏。如果和一个充满抱怨的人在一起,也就会看谁都不顺眼。

而且,往往小人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他们的说法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他们常常能触及人内心的私念,从而劝服别人。

所以,唯有远离了小人,才能当得起君子。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