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胎作为山地车唯一直接接触地面的部件,是非常值得下金钱成本去升级的。那么在拥有足够优秀的车胎之后,如何设置适合车手、地形路况的胎压,让车胎发挥应有的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美骑网就跟大家聊聊山地车胎压的那些事。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合适、过低或者过高的胎压会为骑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合适的胎压,会让抓地力、滚阻以及可靠性达到平衡的状态,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车胎可以拥有十足的抓地力又不至于拖沓,同时爆胎或者脱圈的几率也极低,拥有较高的可靠性。

胎压过高会令车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抓地力下降,地面的震动会更加直接的传递到手上,舒适性大打折扣。

过低的胎压会增加车胎在在撞击、面对尖锐障碍物(例如碎石、树根)时损坏的风险,爆胎甚至磕碰车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过低的胎压会影响车胎的弹性,导致在高速时会产生不稳定的反馈。除此之外,在面对弯道时,过低的胎压会令支撑性不足,影响操控,甚至造成脱圈。

当然适当的增高胎压有助于支撑轮胎侧壁,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以及对车圈的保护。同样适当的降低胎压可以增大车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抓地力,可以更轻松应对道路不太平整的地方,同时通过车胎过滤一定的震动,提高舒适性。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胎压的设定呢?在设置胎压之前,这些是必须要了解的。

车圈以及车胎最大胎压:以两者中较低的那一项作为限制值,虽然对于山地骑行来说,几乎不会触碰到气压上限。

轮上质量:这点基本上只需要考虑车手的体重即可。轮上质量(车手的体重)越大,需要的胎压越高。

骑行地形:这点需要车手在每次骑行前,对胎压进行调整。像是面对浮土干燥或者较为湿滑的路面,需要适当降低胎压增加抓地力;面对较为颠簸的路面,降低胎压,利用车胎来进行一定的减震;面对较多乱石、碎石等对车胎不友好的路面则需要适当提高胎压,提升车胎可靠性,减少车胎甚至车圈损坏的几率。

外胎技术:例如如果外胎拥有极佳的防穿刺能力,则可以更加考量地形的因素降低胎压。

外胎适用级别:适用强度越低的外胎越需要更高的胎压;胎壁较薄的超轻外胎也是一样。

车胎容积:容积越大的车胎可以拥有更低的胎压。

是否真空:真空胎爆胎扎胎的几率大大降低,因此适合使用更低的胎压。

车圈结构:无钩真空车圈的大面积应用,让车手使用的胎压可以进一步降低。

车手的技术以及骑行风格:骑行风格激进的车手需要适当提高一定的胎压,因为他们需要车胎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技术较入门的车手可以使用更高一点的胎压,因为这些车手很多时候会由于自己的不当操作为车胎带来更多的破损几率。

讲了这么多,那么如何设置适合的胎压呢?

第一步,确立一个适合的基础值。基础值主要由车手体重、外胎容积、是否真空、外胎技术以及适用级别来决定。通常这一数值维持在20至30psi之间。

以笔者为例,体重65kg、使用29x2.5的真空胎、外胎为顶级的DH加厚版本。依照体重笔者的胎压会设置为前23psi、后28psi(当然这点和个人喜好有关,笔者体重与胎压数据关系仅供参考)。

同时由于笔者使用的是真空胎搭配无钩车圈,且为加厚版本外胎,所以笔者实际胎压设置为前21psi、后25psi。这样的一套基础胎压,可以让你的骑行不那么难过,但它并不是那么优秀,因为这是依据“硬件”设置的。

第二步,依据地形进行设置。进行实际的骑行并对胎压进行调整。首先选择一条日常骑行的赛道,不需要太长,但最好可以拥有各种技术点以及地形(像是弯墙、树根、乱石)。

但请注意,选择一条你日常骑行、非常熟悉且对你来说没什么难度的路线。因为此次骑行的目的是感受胎压设置带给你的骑行感受,而非专注于骑行。

找到这样的赛道之后,在胎压基础值上增加8psi左右的胎压(我们从略高的胎压作为调整的起始值,方便后期调整)。

接下来,进行骑行。注意骑行感受,以及车胎的反馈。主要是:车辆是否颠簸、有无支撑不足、有无撞击车圈、过弯时抓地力如何。

接下来降低胎压再次进行骑行,感受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前后轮每次降低3psi左右。然后不断的重复这一过程,直至胎压适合。

随着胎压的降低,你会感到车胎的抓地力不断提升,循迹性也逐渐增加。

但随着胎压的降低,渐渐你会感觉到车胎的反馈变得非常模糊,高速骑行时出现不稳定,撞击障碍物时,甚至可以感受到车圈与障碍物直接撞击。

这时说明胎压有点过低了,再适当提高一点胎压,每次增加2psi,直至这样的感受消失。寻找到胎压的这一临界点,这就非常接近你的理想胎压了。

第三步,调整前后平衡。车手更多的重心都会落于后轮,因此前轮的胎压可以放低一点,当然由于胎压基础值的设定,基本上前后轮的胎压是较为平衡的。可以对前轮进行一点点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抓地力和稳定性的平衡。

这样的一套设置,会让你的骑行变得较为舒服,车胎也可以更好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套基础数据。在面对不同地形时,仍然需要进行微调。

相关阅读:山地车外胎科普:胎宽和胎齿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