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说的名字是一个称号,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名是名,字是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名字文化。


《说文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多少有些传说的味道。古代晚上没有灯光,没有蜡烛,天一黑就看不清人的模样,分辨不出谁是谁了,于是就发明了一个代号,看不清可以喊代号,这就是最原始的名字。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很方便,便逐渐流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一、古代是怎样给孩子取名的?

据《周礼》记载“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在商代,流行以天干作为名字,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商纣王,他的名字“辛”,就是天干中的第七位。商代的君王还有成汤(天乙)、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对起名又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战国时期的《周礼》就规定了起名的“六不”:

即:⑴不以国 ⑵不以官 ⑶不以山川 ⑷不以隐疾 ⑸不以畜牲 ⑹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一些含有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起名时不能使用。

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盛行,起名变得高雅了很多。如盛行以“之”命名。

比如我们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著名画家顾恺之,大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那时候,名字里不带“之”字,就好像不懂时尚。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风尚。

唐宋时,道教盛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比如宋代的理学家朱熹(火),他父亲的名字是“朱松”(木),他儿子的名字是“朱在”,他的孙子叫“朱钜(金)”曾孙叫“朱渊(水)”。

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明清以后,按辈谱命名最为盛行。每个家族都有家谱,男孩取名一定要按照家谱上的排行。比如河南赵氏家族里的排行就有“文章报国、书礼传家、子发圣贤……”


二、古人的“字”是怎么来的?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可以有字,所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问林黛玉的字是什么,黛玉说,没有字。因为当时林黛玉还不到十五岁,没有成年。

古人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三、名和字的关系

古代人的字是不能随便取的,而是要和名有着意义上的联系。

名和字大概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同义解释,相辅相成;一种是意思相反,阴阳相生。

同义解释,相辅相成

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颜回字子渊。《说文解字》中:“渊,回水也。”(回水,旋转的水)回,旋转也。

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

意思相反,阴阳相生。

如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的晋大夫赵衰,字子馀。“衰”的意思是“减少”,而“馀”的意思是“增多”。

又如孔子的学生曾点,字子晳。《说文》中:“点”的意思是小黑也,而“皙”的意思是人色白也。又如元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赵孟頫(俯),字子昂。


四、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

称名的情况:

1. 自己称自己用名字。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称自己:“备

2. 所厌恶、轻视、不喜欢的人。

3. 长辈称呼晚辈,地位高的称呼地位低的。

4. 在长辈或者尊者面前,一个晚辈称呼另一个晚辈。

称字的情况:

出于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一般称字。

如《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称呼刘备为“玄德公”。


姓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伙伴们,你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自己的名,给自己取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