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图片中这两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得,但是在山西太原一带,特别是榆次、平定,这两个字几乎人人挂在嘴边。

2.觳觫,读如húsù,意思是指恐惧发抖、颤抖的样子。

3.这两个字,在山西方言里均发入声,急促如爆炒黄豆,叭叭作响。

4.觳觫一词的发明者,当是孟子,传到今天已经有2300多年了。

5.《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6."文中"觳觫",是指牛因害怕被杀而恐惧颤抖的样子。

7.孟子是春秋时期邹国人,邹国故址在今山东邹城一带,所以说,孟子是山东人。

8.但是,「觳觫」一词虽然出自山东人孟子笔下,却是源自二千多年前山西人之口。

9.「觳觫」一词,在春秋时期的今太原一带就非常流行,直到今天,仍然是太原、榆次、平定等地老百姓极其普遍的日常用语。

10.比如,一阵风刮过来,物体被吹得摇摇晃晃,就说"觳觳觫觫";猛地受到惊吓了,就说"妈妈呀,心觳觫煞了";天冷身体冻得受不了,就说"冻得觳觫打颤";形容某人言行举止不稳当,就说"外人觳地觳觫的,没个人样"。

11.「觳觫」一词,在山西太原、榆次、平定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方言中,基本听不到,山东邹城方言中,这个词语更是不复存在。

12.「觳觫」一词为什么会出现在邹国人孟子笔下?就是因为孟母是咱太原并州人氏,具体说是榆次三徙乡人(今属太谷)。

13."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的谆谆教诲。

14.因此,孟子虽然生在邹国,长在邹国,但是耳濡目染,语言文化方面肯定会受到其母亲的影响。

15.事实上,「觳觫」这个词,在春秋时期的山西方言中,并没有相对应的书面词语。

16.孟子在撰写《孟子・梁惠王上》一文的时候,为了很形象地描绘牛因害怕被杀而恐惧颤抖的样子,就借用了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同音字「觳觫」来表示。

17.由"觳觫"之"颤抖、摇晃、抖动"基本义延伸出来的词语,在山西方言中特别常见。

18.甚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19.觳撩:即洒水,用手将水泼出。

20.有时候,也表示挑逗、撩逗,或者是自不量力的挑衅。

21.觳塌:指用具损坏,即将散架,但还可以凑合使用。

22.有时候,也指抖动的速度快,如"觳塌一下,把灯拉灭了。

23."觳喃:吃东西时咀嚼的样子,有时候指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形容带有不服气、不满意的唠叨。

24.觳煽:用手,或者物具来煽风,引申为煽动、鼓动,多用于贬义。

25.觳摆,觳摇,觳颤,觳悠,都是指摇摇晃晃、左右摆动的意思。

26.觳绕:环绕;觳挑:挑拨离间;觳宣:怂恿;觳歇:休息;觳拉:划拉。

27.觳撒:挥霍;觳觳翳翳:模模糊糊的记忆。

28.有关「觳觫」一词的详细介绍,可点击:【「觳觫」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却是源自二千多年前山西人之口 - 今日头条】「觳觫」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却是源自二千多年前山西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