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爆发,“东风3号”被迫战备值班,多国部队实施“沙漠盾牌”。亲历者首次披露中国沙特“金轮工程”在海湾战争期间的内幕细节(第1集)】(工程翻译小姬供稿)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10小时灭国,王室陆路逃入沙特阿拉伯。伊拉克30万大军陈兵沙特阿拉伯东部边境。美、沙、英、阿多国部队启动“沙漠盾牌”行动,意图吓阻伊拉克进占海湾六国。沙特阿拉伯火箭军苏莱伊勒基地紧急进入一级战备,沙特官方电视台持续播出庞大的“三号”车队进出发射基地的画面。时任火箭军司令、多国部队司令苏尔坦亲王回忆录《沙漠勇士》:正是因为“东风”-3导弹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敢对沙特造次。

当时,公司交装大队驻扎在位于首都利雅得西南部的苏莱伊勒山区。这里是弋壁,山体岩石裸露幽黑,鲜有植被,在太阳的烘烤下散发出阵阵热浪。沙砾遍布的山谷中只有一种叫骆驼刺的灌木坚强地生长着,偶尔长出绿叶,告诉经过的牧羊人,一年一度的春天到了。

基地还在建设中,我们住的是集装箱式的简易房,公司干部都有独立房间,独立厕所。这里除了我们新到的交装大队外,还有已经在此工作了两年的工程大队,维修保障分队,和随时到来的各种专业技术分队。最高峰时达到600多人。所以,营区设有大食堂,中方自己开伙,食物由外籍承包商按一定标准足量提供。伙食非常不错,对方还给公司官员提供咖啡、万宝路香烟、矿泉水、饮品等休闲食品。沙方营区与中方营区分隔,各按作息,互不干涉。

基地工作强度不大,翻译也得心应手。现在是一对一的实装操作训练,即按导弹操作流程为对方提供培训,指挥员对指挥员,操作员对操员,号手对号手,每个岗位一对一,手把手地教。

“三号”的发射程序(摘自网络):装备出库,阵地展开,水平测试,弹头与弹体对接,发射车起竖,垂直测试(这时可以看到,导弹就象一个抢救中的重症病人,插满了各种电缆),加注燃料(会有阵地冒烟现象,操作员会穿上防护服),装定射击诸元(打击目标的坐标、天文导航参数),方位瞄准和临射前检查,人员撤离,倒计数,点火……,目标区情报员提供打击毁伤评估报告。实际上本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导弹是怎么飞到千里之外的。

导弹从出库到点火这段时间里(具体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这是衡量一种导弹厉害不厉害的一个关键数据,就是同一种导弹不同素质的部队操作,差别也很大)是发射部队最危险的时期,随时会遭到敌方的各种远程或现场致命袭击(当然现场战士从不会想到他们已被瞄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他们实际上处在电视现场直播中,只是对方愿意不愿意出手而已。当然,幕后还会有其他领域的武器系统和力量的较量,如反导系统,侦察反侦察作战,高层热线电话,还有外交紧急磋商等。

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并陈兵沙特北部边境的消息,基地的中方人员一无所知,洞库建设、装备交接、部队训练等都按原计划进行。沙特有什么想法,也未与中方通报,只是感觉老沙们的神情与平时不一样了,气氛惯异,基地周边似乎新增了防空导弹阵地,也经常听到沙特军方在搞防空演习和其他不明所以的部队调动。夜间时常有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我是从收音机中知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件,但没有想到与此基地有什么联系。

直到有天深夜被叫醒,两位沙特大兵神情恍惚,气喘吁吁,“莫西格勒!莫西格勒!(出事了!)”,嚷嚷着要找中国专家。我们就问他们,专家很多,要找哪个专业的?对方也说不清楚,只叫赶紧跟着走。我们负责生活的阿拉伯语翻译官今天晚上睡不着,他抢着与一名控制专家老刘去了现场。接常规,如果是涉及专业上的事,是必须用英语翻译的,阿拉伯语无法翻译现代科技,阿拉伯语中根本没有“陀螺仪”、“发射平台”这样的词语或表达。这也为后续事件的喜剧性演变作了铺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