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帝王的避讳是个玄学,让人看不懂。

自古以来,读书人讲究避讳,所谓“避亲者讳,避尊者讳,避贤者讳”,也就是说,这亲、尊、贤的名字上用过的字,特定的人群是不能再用了。举个例子,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通篇没有一个“谈”字,这是避亲者讳。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名将李世勣赶紧改名叫李勣,以避“世”字;当时,三省六部中有个“民部”,为了避讳“民”字,被改为了“户部”,这属于避尊者讳。

到了宋朝,因为孔子名丘,姓丘的都要改成姓“邱”,这属于避贤者讳。

宋朝的避讳制度已经发展到夸张的地步,宋钦宗名叫赵桓,他不仅让天下人避讳“桓”字,就连“丸”字也要避讳,因为这两个字有谐音,所以,宋钦宗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凡是用“丸”字者,皆黜落。宋高宗名叫赵构,连“勾”字也避讳,当时有姓句(读gou)者,被迫改为了姓缑。

但是,到了明朝大家会发现,明朝的避讳非常奇怪,有避讳的,也有不避讳的。先说两个避讳的: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开国名将冯国胜为了避讳“国”字,改名为冯胜。徐达的长子本名叫徐允恭,因为和皇太孙朱允炆的“允”字相冲,赶紧改名叫徐辉祖。

再说不避讳的:朱标去世后,被追赠为懿文太子,但是,他的儿子朱允炆不但不避讳“wen”字,登基后甚至取了个“建文”的年号。长兴侯耿炳文也没有避讳“文”字。当时,方孝孺、黄子澄这些“满腹经纶”的大儒都在,不可能没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不知为何不避讳。再比如,明英宗名叫朱祁镇,他的心腹宦官却叫王振,最后一个字同音,两人如此亲近却不避讳,也很少见。

到了明朝后期,文臣们再次崛起,避讳又盛行了,例如,为了避讳明光宗朱常洛的“洛”字,人们平时遇到“洛”字时常常用“雒”字代替,为避讳朱由校的“校”字,人们常常用“挍”字代替。

正是因为明朝有时候避讳,有时候不避讳,所以才让后世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