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有个县学秀才名叫查彝。

新婚夜时,新娘子忽然对他说:“妾听说你文采了得,今晚便出个上联,若对得出,我便任由你差遣;若对不出,则好事难成!郎君可要听好了,这上联便是‘等灯登阁各攻书’,还请对出下联。”

查彝向来自负胸中才学,怎奈自己这个新娘正是当地有名的才女贞娘,她这上联如此精妙绝伦,任他绞尽脑汁,却始终不得解,万般羞愧下,竟辞别贞娘,去了学宫。

同窗学友郑正忽见他前来,心想他此刻不陪着新娘,却跑来此处做甚?于是殷切地问起他缘由来。查彝只好沮丧地告知了贞娘出题一事。

这郑正才学平庸,又心胸狡诈,而今听闻此事后,心中立刻起了歹念。

—— 他早听闻贞娘生得极美,正巧她今夜独守空房,自己何不取而代之,做她一回新郎呢?

直等查彝睡下后,他便悄悄潜离学宫,随后翻墙潜入洞房。

且说贞娘眼看郎君辞别而去,便知这出题一事,定是伤了他的自尊心,心中不由恼悔万分,辗转反侧竟难以成眠。

不曾想郎君去而复返,她急忙道歉说:“妾刚才所说之事只是戏言,望郎君切莫放在心上,妾知道错了。”

说着说着,竟嘤嘤地哭了起来。

郑正闷声不语,只管将计就计,急忙除去衣物登床而去……天未亮时,他便偷偷起床套上衣服,翻墙而去。

等查彝从学宫回来后,眼看贞娘一副乖巧可人的家妻模样,心里顿时觉得昨夜离开实属不妥,于是就向她赔起不是来。

贞娘心想,昨夜你我二人既已成夫妻,如今再来赔不是,未免太见外了,于是,便提醒他:“昨夜夫君不是回来过吗?”

查彝却否定了,称自己只是在学宫里待了一夜,并未回过家来。贞娘听了心头大震,又仔细一寻思,便知昨夜恐怕另有其人。

一时间她只觉得羞恨难遣,转身回屋后,竟在梁上悬了一根红绫,自尽以谢清白。可怜查彝始终认为是自己错负了佳人,抱着她的尸首哭晕了过去。

不久,包公来此地按巡。

一天夜里,他坐在厅院里的一棵大桐树下纳凉赏月,此时此景竟让他灵犀一动,想出半个妙联来,于是轻声吟道:“移椅依桐同赏月。”

怎奈想了许久,却始终对不出下联来,只好眯着眼躺在卧椅上,准备小憩片刻。

朦胧中,忽见一妙龄女子飘然而至,跪着说道:“莫劳大人费思了,此等巧联妙句,何不作‘等灯登阁各攻书’?”

包公反复念了几遍,只觉得这下联对得文笔工整,又意境雅致,可见这女子才思实在过人,于是便好奇地问道:“不知小女子姓甚名谁?家住何处?”

那女子却哀声答道:“大人只需问问本县的学内秀才便是。”

不等包公开口再问,女子就起身飘然而去。

包公醒来,只觉得梦中女子神情悲戚,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再想起她离开时留下的哑谜,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第二日,包公来到学宫,将当地的县学秀才全部召集于此,声称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今日品学测试,名列前茅者便可直接被朝廷保用。

等出完试题后,包公又在最后附上“楹联巧对”一题,题目便是:请考生们以“移椅依桐同赏月”为上联,题出下联。

考试结束后,包公细细查阅试卷,结果发现最后那道“楹联巧对”一题,能答出者可谓寥寥无几。

但奇怪是,查彝和郑正两个考生所对的下联竟一模一样,皆是“等灯登阁各攻书”,原来二人见此题目和当初贞娘所出的上联十分契合,于是就照搬了过来。

包公先是私下查探一番后,这才将查彝传来问话,问他为何考场上有人和他的“楹联巧对”题解一模一样。

查彝听了,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一般簌簌而落,悲泣着将去年之事娓娓道来,最后还一再声称都是自己糊涂,错负了贞娘一生。

包公细细揣摩案中情节后,心道并非是你糊涂,真正害死贞娘的其实另有其人,想必定是那郑正居心叵测,趁你彻夜不回,竟而假借你的名义毁了贞娘清白,这才致使她自缢而死。

随后包公命人将郑正拘来审问。

郑正为人狡诈,哪肯甘心认罪?只等包公取来他的试卷,并一一道出他所行歹事时,他才颓然倒地,当场招供了所有罪行。

自此案情水落石出,郑正依律处决。不久包公又自做媒人,为查彝另娶了一房新妇。

故事改编自:《百家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