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陵东侧,有一个村子,叫蒲城县桥陵赵山新村,集中了几十家农家乐。

有蒲城县西华门农家乐、王家院农家乐、桥陵脚下第一庄、蒲城丰山麻辣兔农家乐、聚一聚农家乐、桥陵人家、林苑农家乐、健康缘农家乐、闲云农家乐、粗茶淡饭民俗农家乐、赵家大院农家乐、亚军农家乐、红梅农家菜、农家喜来乐、唯一农家乐等等。

我们从唐景陵神道看完石翁仲,来到赵山村,沿村道西行,路两边布满农家乐。村子街道树荫下有十来辆外地牌照车子,但没有喧嚣热闹的气氛。

进入一家远门外装点好,游人不多的赵家大院。似乎热凉两重天:大门外夏日炎炎,大门内清凉如春。

有两三桌客人,每桌四五个人。我们就在一进门的大厅里,有大小五台圆桌,墙壁装饰与桥陵有关的故事画布,干净整洁舒适。风扇呼呼,一下子把全身的汗气刮走。

主人很热情,招呼让座问候倒茶,一派庄户人的淳朴热情。等我们凉快了,拿来菜单,询问吃点啥。菜单种类不多,特色是农家饭菜。

我们两人,早饭吃的迟,也不太饿,就要了一笼蒸饺,地软豆腐馅的;听主人说有马齿苋菜盒子,就再要了一份。差不多了,不知道量大小,不敢多要,说是不够再说。

都是现包现做,我们也好休息、避过中午大太阳,和户主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去洗手间回来,路过厨房,看见主家媳妇在“漏鱼”—一种夏季很受欢迎的消夏美食:烧开水,一点点地撒入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稠糊状即可。“搅团”的诀窍就是不断地搅,要不有干面旮瘩、或糊锅底、或半生不熟。有人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实际操作上是很多个“七十二搅”。

待搅团做好了,拿出自家的“传家宝”——葫芦瓢:老熟葫芦一切为二,掏去籽瓤,烧红铁棍,烫出指头粗的圆洞,间隔两厘米布满多半个葫芦瓢即成“漏鱼瓢”。把搅团糊糊舀入葫芦瓢,用饭勺挤压,漏入事先预备的一大盆凉开水中,一只只鱼状物就潜入水中。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食“鱼鱼”。当然,鱼鱼可以是麦面、荞面、莜面、包谷面,或是更糯滑劲道的是各种淀粉做的,五花八门,口感各异。

小时候我是不喜欢吃搅团和漏鱼,一是不耐饥,吃的肚胀,一泡尿几个屁,肚子就空了。在长身体、吃食又匮乏、油水贫瘠的年代,咋能喜欢这个?二是吃这个,搭配有浆水菜或酸汤,对不喜欢吃醋的人,是个考验。

直接加汤水吃搅团,有叫法是“水围城”,省了“漏鱼”一道工序。

年龄大了,社会变了,饮食习惯变了。大鱼大肉,重油重盐,精米白面给人们带来困惑。山野菜,家常饭,回归自然,让人们肠胃舒适,回味乡情,一时间纷纷趋之若鹜。

主人说尝尝不?我一时恍惚,就说来一碗。

菜盒子先端出来,金黄酥脆,韭菜香鲜、马齿菜软糯滑嫩,还有点豆腐粉条 。在烫嘴和美味纠结中,囫囵吃了两个,就是这个味,家常味。

鱼鱼好了,一大碗,不是一大盆。鱼鱼洁白,一条条胖乎乎,二大爷似的躺在红红的汤汁里。舀一碗尝尝 ,鱼鱼光滑,一下子顺着口腔,喉咙,直入胃中;汤汁酸辣鲜香,葱花碧绿油汪,喝一口酸爽全身,解暑消夏,一个字“爽”,两个字“舒坦”,三个字“嘹咋咧”!

一碗鱼鱼下肚,才想起没有拍照留念,急忙补拍,唉,错过了最好的效果。一人三小碗,抢完了鱼鱼。才发现饭菜点多了:十只菜合,只吃了四个,蒸饺十五个,还未动筷子。蘸汁油汪汪的搁在一边,也没有理会。可肚子,已经饱了。

本着光盘行动,挣着吃了几个蒸饺,肚子前所未有的撑了,不敢再吃。打包,结账:蒸饺菜合各十元,鱼鱼五块!

没几个钱,实惠,家常,舒服,咥美了!

告别户主,真心实意地说“下次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