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法国迫使战败的德国,来到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里的雷通火车站。双方在一节白色车厢内,签订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定。22年后的6月21日,以亨茨格将军为首的法国代表团又一次来到了这里,德军从博物馆里搬出了这节车厢,放到了原来的地方。德国元首在当年法国元帅福熙乘坐过的车厢里接见了法国代表团。

1940年6月22日,亨茨格将军代表法国政府签订了停战协议,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投降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德国占领法国的大部分国土,包括法国最发达地区的北部、中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带。德国占领军费用由法国政府承担,法国南部仍由贝当政府管理。

事实上,从英法盟军在敦刻尔克的大惨败开始,法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法国总理雷诺紧急征调了83岁的当贝元帅和73岁的魏刚将军,意图靠这两人力挽狂澜。

但是一战的胜利,并不能保证历史的重演。两人长期在法国军队里担任要职,但法军陈旧过时的作战理念也是拜他们所赐,法军最后的失利和他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另外,盟军方面也并非铁桶一块。法军总司令魏刚建议被德军分割的各集团军向南反突击,声称:“德军已坠入陷阱,只要盖子一关上,他们就必将被消灭。”

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批准了魏刚的计划。

魏刚志得意满,准备给德军狠狠一击,却没料到后院着火了。

5月21日深夜,法军两个师在阿拉斯地区对德军发起了进攻,英军却在迫使德军后退了几公里之后,停止了前进。25日深夜,英军撤离了阿拉斯。

法军一看傻眼了,心想你英国出工不出力,我也赶紧撤了算了。于是,法军随即撤退到杜埃、拉巴塞、贝顿三运河地区。

事实证明,盟军内部貌合神离,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将军关心的主要是保持应该远征军这支部队。早在5月17日,他就下令一些英军后勤部门撤回英国。5月19日,英国海军部也已着手制定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计划。丘吉尔在盟军最高军事会议上大谈英法友谊,却对英军的撤退计划只字不提。

英国的国土孤悬海外,英国人认为没必要为了法国同德军决一死战。对英国来说,法国只是第一道防线,英吉利海峡说第二道防线,到了紧要关头,英国人还可以依靠大洋彼岸的美国做最后的堡垒。

而法国就很要命了,如果它无法抵抗住德军的进攻,就只有亡国一条路可走。法国人也知道这一点,对英国人非常不满。

敦刻尔克战事结束之后,法国元帅贝当和美国大使在巴黎共进午餐,当面痛斥英国的行为:“英国人乐于法国人打得一个都不剩,然后安全地躲到那个不可逾越的反坦克障碍——海峡——后面去。”

英国远征军撤走后,法军对德军的劣势更加明显。法军总共只剩下了71个师,人员和装备都已经在战斗中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而德军拥有140个师,并且进行了重新编组和部署,战斗力不容小觑。

6月5日凌晨,德国空军对索姆河防线上的法军实施了猛烈的轰炸。6月7日,德军在瓦兹河与索姆河的分水岭处突破了法军的防御。6月9日,德军前锋已经抵达鲁昂郊区,法国第十集团军侧翼受到沉重打击,形成了大溃败。

除了地面战事一败涂地之外,法国的上空也已被德军占领。德国的远征轰炸机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大肆轰炸巴黎、里昂、圣埃蒂安以及远至法国南部的马赛。

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从法国北部和东北部向南部逃亡。甚至一些撤退的部队也混杂在难民中间,士兵们普遍丧失了斗志,为了活命仓皇而逃。

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了首都巴黎,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政府开始四处流亡。

6月12日到13日,法国政府在图尔举行会议,魏刚公开提议投降。

6月14日,德军开进巴黎,将万字旗插到了法国政府大厦的楼顶。

6月16日晚上,法国总理雷诺向总统提交了辞呈,提议由贝当担任总理,贝当随即组建了法国新政府。

6月17日,贝当政府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只开了10分钟,通过决议,请求德国停战。他随后发表广播讲话,号召法国军民“停止战斗”。

6月18日,贝当政府下令法军放弃所有2万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内和郊区进行抵抗和破坏。

6月21日,法国代表团在雷通火车站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至此,西线的战役以法国的惨败和德国的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