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足迹#讲述抗美援朝:这场军民同心的"炒面运动"

炒面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食物,并非我们现在所吃的"炒面条"。它的原料是糜子、芸豆、玉米、青稞、甜菜根、小麦、大豆和高粱米,全部炒熟之后再磨成粉,带在身上可以随时食用,不用加热煮熟。

炒面,真的很香甜吗?

但在战场上,这些饱腹感非常强的炒面,让战士们有了继续打下去的动力和希望,这是当时最经济、也最容易制作的干粮。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一举突破了三八线,占领汉城。炒面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志愿军们强大的支持。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各个机关视察炒面的情况,为了鼓励大家,亲自和机关的同志们一起炒炒面。

除了动员全国人民炒炒面支援前线,周恩来还组织全国力量向朝鲜战场运送更多的物资,在短短9个月之内,运送粮食19万吨,蔬菜2.7万吨,油盐6800吨……

为志愿军们炒面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就是俘虏营之中的国民党将领们。

这些将领们在里面还没待多久,很多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得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他们之中还有些人幸灾乐祸,有人直接断言志愿军会输掉战争。

杜聿明是最为感慨的,他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都是北京最好的医生来给他看病,厨房专门给他开小灶,他每天能保证一磅牛奶,时不时还能吃到红烧肉和炖鸡汤。

而在看到志愿军吃的食物,在得知志愿军们艰难地打完一个又一个胜仗之后,他原本固执的观念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杜聿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主动找到了管理干部,想要对抗美援朝说一些什么,他表示志愿军是有可能打胜仗的,他写了美军的优缺点,以及与美军作战之时的注意点,转交给管理人员,希望能够有一些参考作用。

今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中还存放着保存了70年的炒面标本,默默讲述着这场军民同心的"炒面运动"。

当时群众们除了炒面,还会给志愿军们写慰问信,他们询问志愿军前线的条件苦不苦,是否能吃到自己做到的炒面?

那么,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之下,这些饱含着父老乡亲们的深情的炒面,如何才能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呢?

刚刚进入朝鲜之时,我们的汽车就损失了1800多辆,在前三次战役之中,我们平均每天被摧毁30多辆汽车。

尤其到了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了第二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大规模撤退,志愿军急速追击,使得志愿军本来就很薄弱的补给线越拉越长。

司机们日夜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是轰炸和扫射之下冒死运送伤员和军需物资,每天工作都要在12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只能吃一顿饭,营养不良,过度劳累,也影响了运输任务的完成。

周恩来总理在1951年1月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发出了号召:"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那么抗美援朝的胜利亦是如此。

司机人员不足,沈阳、旅大、抚顺、鞍山等市都开办了汽车学校,一时间近万名工人、学生、勤杂人员前往驾校参加培训,培训一结束就直接奔赴前线。

7月,朝鲜北部发生了特大洪灾,冲走了大量的军粮,就连公路都被冲垮了,205座桥梁全部被毁。

铁路一遍遍修复,又多次被冲毁,洪学智日夜奔走检查,心急如焚。如果大家都等着工兵部队抢修,物资根本无法供应上去。洪学智紧急和陈赓商讨,发动二线军团,工兵团和后方勤务司令部全体成员全部投入到抢修之中。

正在志愿军部队抵御洪水、抢修公路之时,美军出动了70%以上的飞机,8.7万余架次,平均每天300多次,昼夜不停地对我军的后方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绞杀战"。志愿军在战场上,已经没有所谓的前线和后勤的区别,只要有一丝亮光,一缕炊烟,轰炸机的声音马上就会逼近,随后便是一通狂轰乱炸。

为了抢运物资,后勤部队在长达25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每隔1到2公里就设置一个防空哨兵,到了1951年底,在运输线上担任防空哨的兵力多达1.26万人。

下雨、下雾、下雪,这些恶劣天气是运输部最佳时间;便桥、浮桥、水下桥、虚假桥,后勤部队创造出了前所未闻的隐蔽和掩护措施。

敌人的战斗机仍旧在头顶轰炸,数十万人日夜奋战,在25天之后终于恢复了交通。

修路2425公里,桥梁涵洞1200多座,汽车隐蔽部8000多处……在这样艰难、危险的情况之下,后勤部反而提前一个半月超额完成了上班运输任务。

1952年5月31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不得不低头承认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的伟大:"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送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历史上中国曾三次都派兵援助朝鲜,每一次,中国都是自带干粮,没有和朝鲜索要什么补给,这就是所谓的大国。

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响应国家的号召,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保卫着素不相识的朝鲜老百姓们,守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危,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珍贵的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