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一旦发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群体中多发的疾病。

今年65岁的冯先生是一位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持续使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已经有3年时间,一直将血糖保持在安全的波动范围,生活质量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近期的一次体检中,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出现了轻微超标,负责体检的医生说,这是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但不严重,可以静养恢复。

回到家后,冯先生忧虑不已。

既然肾脏受到了损伤,就可以用药治疗,根据这些年学到的养生知识,六味地黄丸就是不错的选择。

在正式服药前,冯先生打电话询问了他的主治医生。

一、糖尿病为什么会伤肾?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出现了本不该存在的葡萄糖成分。

人体的血液在经过肾脏内肾小球的过滤,而葡萄糖分子量较小,会渗透一部分到原尿中。健康人群的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入膀胱时,只含有极微量的葡萄糖,或不含糖。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糖,反映的是体内的血糖水平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对于原尿中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大量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成为一项监测血糖的指标。

人体血糖一大部分来源于食物,每当进食过后,血糖都会出现一个峰值,远高于餐前水平。此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刺激细胞吸收将血液中的糖分,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现阶段中老年人群中95%都属于二型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二者兼而有之。无论哪个原因,都会导致进食之后,血糖的峰值得不到压制,过高浓度血糖的血液流经肾脏,形成含糖的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高浓度的血糖对肾脏会造成侵蚀

肾小球就像一个“滤网”,将该留下的养分截留在体内,代谢废物排泄出体外。高糖浓度本身会造成肾脏的超负荷,长时间造成增生。

同时,高血糖会影响机体一系列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使肾脏中肾小球的血浆和系膜蛋白糖基化,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细胞结构改变。

表现在症状上,就是肾脏功能的进行性减退。

患者的症状,从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尿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上升开始,逐步发展到肾脏血管的结构损坏,出现严重的蛋白尿,患者出现严重四肢浮肿,肾脏失去排泄功能,需要依靠透析治疗清理血液中的尿素和各种无机盐。

以上的过程,在医学上被分为五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但是,只有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发展到此阶段,只要控制得当,肾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用六味地黄丸搭配二甲双胍,降糖又护肾?

首先,二甲双胍是降糖“主力军”。

冯先生长期使用的二甲双胍,是糖尿病的常用药,主要用于轻度、中度糖尿病的治疗。

二甲双胍作用于人体,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减少患者的胰岛素用量,防止注射后出现低血压,对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更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控制饮食、运动减重的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大多会使用这一药品。二甲双胍和胰岛素、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互相协同,将血糖维持在稳定状态,且不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减少了胰腺分泌需求。

其次,六味地黄丸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作用。

六味地黄丸是传统中医药比较普及的一种丸药,自北宋时期成方,流传至今,具有滋阴补肾、添精益髓的功效,对于肾阴亏虚、腰膝酸软有治疗作用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称作“消渴”,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中也有这一项。

在引入西方化学药物体系后,我国在修订药典时进行了一系列的中药药理实验,在药物的数次优化研发中也通过临床检验得出结果:六味地黄丸中的药物成分能够降低血肌酐和尿蛋白含量,改善患者肾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所以,六味地黄丸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肾功能,对“降糖”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不过,近年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大多考虑到了糖尿病患者的需求,丸剂中不含常见的蔗糖和蜂蜜,可以放心服用。

但是,患者应当明确,中医理论中的“肾亏”与现代医学上的肾脏组织结构受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医肾虚在西医理论中代表了是一系列的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许多的组织器官功能,并不单指肾脏这一器官的结构损坏。

所以,医生为患者推荐六味地黄丸与糖尿病的常规药物同服,大多是了解到患者出现了头晕耳鸣、盗汗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对症调节其内分泌功能,对肾脏结构的“修补”作用并不大。

最后二甲双胍加六味地黄丸,并不存在药效上的冲突或叠加,两者的主要成分、治病思路、作用靶点都是不同的。

但是,在两者合用的动物药理实验中,六味地黄丸中的药物成分,会和二甲双胍竞争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能力,延缓二甲双胍的吸收,使药物滞留在血液中,并且抑制肾脏排泄。

高浓度的药物形成肾脏毒性,长期使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

两者的结合使用并不是通常意义的“降糖又护肾”的组合,如果必须服用,服药时间要间隔两小时以上,防止两者产生相互作用。患者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对肾功各项指标的关注,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

同时,六味地黄丸本身不可随意过量。适当的用药剂量可以温养身体,但如果药物浓度过高,反而会损伤肾脏,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糖尿病如何稳定控糖

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来源于过高浓度的血糖,所以要有效护肾,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糖,为肾脏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①规律用药,不乱增减。

高血糖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其引起的基于微血管损伤的一系列并发症才是真正困扰患者的问题,而这些并发症也有一定的延迟性,并不能在损伤发生的初期就表现出来。所以,患者因“自我感觉良好”而减药、停药,反而会使血糖不正常地波动,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糖尿病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有心脑血管或其他方面的并发症,也有患者合并了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每天的用药十分复杂。这种情况,不少医院和药店都有出售分格的小盒子,空闲时间可以搭配好一周的用药,之后再取用就非常方便了。

②控制饮食,保持体形。

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大部分来源于进食后消化系统的吸收,不仅是我们日常所用的甜味的“糖”,主食类的比如米、面等食物,以及油脂分解之后,都会化作葡萄糖进入血液。

除此之外,人体积累的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的肝糖原,都可以在血糖过低的情况下分解形成葡萄糖。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体型消瘦,但根据统计,肥胖人群的发病率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计算好热量,严格控制每一餐的糖分摄入,并尽量规律用餐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身体形成健康的节律,压低血糖的峰值,使肾脏和其他器官不必经受高浓度血糖的“侵蚀”。

在食谱方面,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食用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多吃粗粮、青菜、豆类、瘦肉。蛋白质的消化分解慢于糖类,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给消化系统更多的缓冲,让血糖的生成速率相对减缓。

③加强健康教育,稳定患者心态。

糖尿病的护理周期很长,许多患者是需要终身服药控制的,只有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知晓每一次血糖监测、营养治疗、运动锻炼的必要性,才能自觉维持,不依赖于家人的监督和强制。而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稳定的心态,对于糖尿病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血糖的不正常波动,比如晚睡之前、或使用过胰岛素后的低血糖现象,会出现手抖、心慌、乏力等症状,都可以由患者直观地感受到,只有熟知这些体征所代表的身体变化,才能及时应对,防止造成严重的后果。

结语:糖尿病患者“护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时刻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维持良好的护理习惯,才能改善预后,更好地“养护”身体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