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名将李勣带13岁的孙子李敬业打猎,见孙子进林后,赶紧下令放火。部下惊呼:“那可是您的亲孙子啊!”李勣见部下犹豫,一把夺过火把点上火,扔进树林里。

那时正值深秋,风大草干,火势迅速蔓延,眼看着李敬业很快被大火吞没。

儿子李震吓得脸色苍白,正要冲进去救孩子,可被李勣死死拽住,苦口婆心地说:“为防灭族,就牺牲了他吧。”

李勣之所以这么做,是与他谨慎的性格有关。

《隋唐演义》中,有个能掐会算的半仙徐茂公,原型便是李勣。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历史上的李勣是名武将。

李勣本姓徐,字懋(mao)功,因功劳显赫,深得李渊和李世民赏识,赐李姓,改名李勣。

自古功高盖主的武将往往最容易遭到君王猜忌,很难得以善终。但李勣一直到晚年依然荣宠不断,后还能享受图画凌烟阁的殊荣,这完全得益于他谨慎的性格。

当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长孙无忌等位高权重的宰相们以死相抗,让李治非常苦恼。但李勣却推三阻四一直不肯表态。

李治一着急就问李勣的看法,他很有智慧地回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别人呢?”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他们军方已经表明不掺和此事了。

这无疑给李治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军方不搞事情,那些文官很难成事。

正是李勣这句话成就了武则天,让她有机会登上皇后的宝座,而讽刺的是后来把李勣从坟墓里挖出来刀砍棺材的也是武则天,闯祸的正是李敬业。

李敬业是李勣长子李震的儿子,李震可不像他的父亲那般英武睿智。相反,他生性软弱,忠厚老实,实在不是守家业的好人选。

但他的儿子李敬业胆识过人,聪慧伶俐,颇有李勣的风范。李勣便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常常把他带在身边用心培养。

只是,一次遇到一个相师,他的一番话使李勣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相师看了李敬业后摇摇头,对李勣说:“你可要小心这个孩子,他有反相,日后会给你的家族带来灾难啊。”

李勣脑袋“嗡”一下,陷入了沉思。

自己为官一生过得小心翼翼,对朝廷忠心不二,怎能让孙子败坏了一个家族呢?

虽然半信半疑,但向来谨慎的他也不敢拿整个家族做赌注,为防万一,他决定还是除掉孙子。

于是,他借打猎为由,把李敬业带进树林里,又故意让他独自进树林驱赶野兽。

没想到,他刚进去,李勣就点燃了树林。望着熊熊大火,所有人都以为李敬业已经被烧成灰烬。

可没想到的是,火灭后李勣派人去寻找孙子的尸骨时,竟发现他除了一身血迹,毫发无损。

原来,眼见大火将他包围无法逃生,他急中生智,抛开战马的肚子,藏匿其中,成功脱险。

李勣轻叹一口气,说了句:“既然上天这样安排,躲也躲不过呀。”

之后,李勣便不再有杀掉李敬业的想法,而是用心教育他要忠心爱国。

李勣病重时,依然对孙子不放心,他召集家人嘱咐道:“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忠臣,可由于子孙不肖,致使家族下场凄惨。我死后,你们可要谨记这个教训,如有胡作非为之人,直接杀掉,保李家安宁。”

当然,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李敬业。说来也巧,李敬业最终确实走偏了路。

李勣死后,李敬业继承了他英国公的爵位,但因失职被贬为柳州司马。

被贬后的心情自然是郁闷,便决定去扬州散散心,恰巧碰上了同命相怜的骆宾王,魏思温。

同是天涯沦落人,几个失意落魄的人聚在一起难免怨气连天。

当时,李治已去世,武则天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连续废掉了三子唐中宗李显和四子唐睿宗李旦,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几个人酒后一商量,还不如以扶助李显复位的名义造反。于是一拍即合,推举李敬业为首领,果断发动兵变。

如果真的是匡扶大唐拥立李显复位的话,顺应民心,胜算的可能性还会大一些。

但李敬业却产生了私心,他想发展自己的势力,自立为王。结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武则天以30万大军镇压下去了,7000人被斩首。

武则天一气之下,收回了李敬业的赐姓,又变成了徐敬业。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全部被斩首,其子孙屠戮殆尽。

九泉之下的李勣也被从坟墓里挖出来,用刀砍碎棺材。

他终究是将李家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李敬业如果真的是为匡扶李唐而牺牲,也尚不失唐朝忠臣的好名声,只可惜他却存有私心,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让祖父失望。

其实,命数这东西,信者有,不信者无。

正如《秘密》一书中讲到,思想会变成实物,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李勣相信李敬业会做反叛的事,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孙子,你就是个会反叛的人,使李敬业也信以为真,最终就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