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都向武则天提出了想当太子的请求。当时,武则天恰好做了一个鹦鹉折断两翼的梦,她便借解梦为由询问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答道:“武者,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指陛下两个儿子。陛下重用二子,则两翼便振作起来了。”

听了狄仁杰的话后,武则天陷入了沉默之中,因为在她的心里,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不满她夺取李唐天下,当女帝的行为。

长久以来,武则天的心里一直是警惕着自己亲儿子的,因此,她甚至不惜扶持起自己的侄子来参与皇位之争。

武承嗣和武三思便是揣摩透了武则天的心思,才敢跳出来想要谋夺李唐江山:“陛下,自古以来天子立继承者,哪有立外姓者的。”

这话不可谓不狠,字字诛心,就差直接告诉武则天:“您的儿子姓李,他们代表的是李唐皇室,只有我俩才真正和您站在同一边,支持您做女帝的!”

这话说进了武则天心里,也让武则天对立不立自己儿子做太子的想法,更加动摇。

关键时刻,狄仁杰的一番话为李唐王室拉回了一分:“高宗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如今陛下却想将皇位交给自己的侄子,这是违背天意的行为啊。

况且陛下您仔细想想,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近一些呢?如果陛下立儿子做继承人,那么哪怕过了千年万年,您也能配享太庙,受到后人的祭祀;您立侄儿做太子的话,臣却从未听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

狄仁杰的话,宛如一记惊雷击在了武则天的心上,她熟知自己侄儿的性格,当然知道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相当大。不过,狄仁杰如此直言支持她两个儿子当太子的行为,更让武则天恼怒不已,她最忧心的就是大臣们支持两个儿子推翻她,狄仁杰表态支持两个皇子的事可算触及到了她的逆鳞:“这是朕的家事,狄公还是不要参与了吧!”

狄仁杰知道武则天已经听进了自己的话,此时断不是打退堂鼓的时候,于是,他顶着武则天的怒火说道:“陛下统御四海,四海之内,谁不是陛下的臣子,什么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是元首,臣是陛下的四肢,咱们是一个整体,况且我身为宰相,怎么能不关心陛下的事呢。”

狄仁杰这番解释,巧妙地规避了武则天忌讳的事情,他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归纳为对武则天的关心、支持,这一下,狄公的话就更显得武承嗣和武三思两人自私自利,不堪大用了。

咱们来看一看双方的谈话技巧,很显然双方都很懂得武则天的心思,不过武承嗣和武三思的出发点是以自己为中心,而狄仁杰却是以武则天的利益为核心。

只要轻轻一对比,就能反衬出狄公的高明之处,武则天在狄公的劝导下,也终于下定决心复立儿子,放弃立武承嗣和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了。

698年3月,武则天将软禁了14年的李显召回了洛阳,同年九月,又正式册封其为太子。

这并不是李显第一次接触到皇权,在唐高宗去世之后,他其实就已经登基当过一次皇帝了。

684年,刚继任皇位的李显,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不满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掌权,便打算立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来摆脱武则天对自己的压制。

只是李显没想到,他的行为会遭到辅政大臣裴炎的反对,这更让年轻气盛的李显觉得所有人都在跟自己作对,一怒之下,他喊出了让武则天逐渐和儿子走上对立面的一句话:“我把天下给我的岳父都可以,更何况是一个宰相的职位呢!”

可想而知,武则天在得知此消息后,该是多么愤怒:“我也想要皇位,你怎么不给我!”

恼怒不已的武则天,直接下令把才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赶下了皇位,封为庐陵王,软禁在了均州、房州一带。

14年的流放岁月,却并未让李显的政治眼光有所进步,当他在狄仁杰的帮助下,重新被立为太子后,李显转头就和武三思、武承嗣联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打消武则天对他的戒备。

李显放下了对仇人的恨,却唯独对帮助他的狄仁杰冷眼相待。

武则天年老后,身体健康大不如前,有一次她突发疾病,狄仁杰便上书武则天请求让李显监国,只是因为别的大臣反对,武则天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狄仁杰此举是为了帮助李显树立威信,多在大臣面前露露脸。

可李显后来得知此事后,却不屑地对宰相杨再思说:“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旧唐书·魏元忠传》)

言下之意,李显是觉得狄仁杰是在讨好于他,这是出于利益关系作出的考量。这样的政治眼光,也难怪武则天会不信任他了。

不得不说,李显的政治眼光相当差劲,他所挑选的政治盟友武三思给他戴了一顶绿帽子不说,自己也被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

《旧唐书》: 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

这就是典型的王者带青铜上分,结果青铜自己不争气的道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