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83——《文明的历程-夏朝》(1)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按照统一政权建立的时间,他们是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2371年建立;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建立;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失据,恒河流域约公元前600年建立;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直到新中国建立,是唯一一个传承几千年至今依然存在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5000年的文明古国。对于这个文明存续的时间,国外学者、甚至国内一些学者多有质疑,理由是中国文字的产生时间及所记载的内容不足以佐证5000年的文明史。抛开诸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中国真正的文字始于商朝。清朝末年,我国在河南安阳出土大量的文字资料,其因镌刻书写在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形成至今大约3000余年。甲骨文具有比较严密的文字系统,是迄今已知最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也就是说,甲骨文重新面世以后,今人才能通过文字了解殷商时期人类的生活。中国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始于殷商甲骨文,而殷商之前的历史如夏朝多见于神话或传说之中。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传国471年,后为商所灭。夏朝的第一位帝王是禹。禹临终前传位给益,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这些不是夏朝自身的文字记录,而是后人对前朝的描述。《史记》中有《夏本纪》和《商本纪》两篇;《诗经》中多处有关于尧舜禹禅让、禅让制与世袭制、大禹治水、商汤灭夏桀的传说;《左传》、《国语》、《尚书》、《墨子》、《山海经》等书中出现很多夏朝及殷商时期的人物或事件等等。先秦诸子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人也对夏朝多有提及。但是,后人无法确定这些文字属于史实还是神话,导致人们对于夏朝怀有太多的疑问。如尧、舜、禹的禅让是否确有其事?如果有其事,过程真的那么顺利、那么道德高尚?再如,大禹治水是否属实?禹是什么存在也有分歧,禹到底是人、是神、还是其他动物?就有一说禹是蜥蜴。一言以蔽之,对中国是否曾经有过夏朝存疑,进而质疑中华文明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夏朝存在与否成为中华文明是否达到5000年的界定标准。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有一种方法叫“二重证据法”,就是对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在出土文物中佐证古籍的说法,也就间接证明古籍记载的真实性,意即证明历史的成立。另外,不同典籍相互印证也被看作一种认定方法。因此,后人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追溯确认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上述典籍和诸子的论述中分别描述了大禹治水、禅让、夏朝灭亡等事件,印证了这些事件存在的合理性。清末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殷本纪》的可信性,人们开始推断《夏本纪》的可信性。而最能证明文明存在的就是出土文物中的明证。

20世纪20年代前后,河南渑池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包括后来发现的半坡遗址等),遗址中出土了石器和骨器,重要的是彩陶面世,陶器上面具有50多种刻画符号。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不能确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但却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仰韶文化的面世加深了世界对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认识。随后,在山东章丘龙山遗址及河南多地又发现了公元前2500-2000年的黑陶残片,其他各地也陆续出土了陶器、骨质品、玉器等器物。对于仰韶和龙山出土陶器上的一些刻划符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另外,河南登封王城岗与淮阳平粮台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址。山东泰安发现距今6100-4600年的大汶口遗址,出土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上千件文物,其中在一个大陶尊上出现刻划符号,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刻划符号,或可称为汉字的鼻祖,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遗址的发现预示着中华文明已在萌芽之中。

20世纪50年代,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这是一个王朝大都,内有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及城郭等建筑遗址,大量青铜器、陶器、象牙骨角器、玉器、漆器等出土,其中有些陶器上刻有“陶文”——一种刻划符号,另外还出土了可能是饰品、也可能是货币的贝类。青铜器的出土意味着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到达“青铜时代”。对出土文物进行碳14年代检测,确定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3500年,属于夏朝时期文化,也有推测二里头可能曾是夏商两朝的国都。文明的标志有三,其一是金属工具的出现与使用;其二是文字的发明;其三是国家的产生。二里头遗址的出土确认了夏朝的存在,且将文明的三要素尽收其中,将有据可查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800年。当然,这时的国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式的国家,是早期的国家形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