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夫妻因战乱失散,16年后,阴差阳错之下,父亲差点纳了儿媳,好在铁锁片让他们父子相认,夫妻相聚。

明朝末年,有一个男子名叫杞,年十九,有一天,他到汉口去拜访朋友,就在黄鹤楼下的一家旅店里住了下来。

时值当地人口市场大开,在那里,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个女子回去。不过所有的女子都被装在袋子里,买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的女子是美是丑,是老是少。

杞房间对面有个老头,就买了一个,而杞也在旅店主人的怂恿下,也买了一个。

二人回到旅店之后,老头打开布袋一看,里面竟然是一个十八岁的美貌女子。

而杞的运气就不好了,他买到的却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婆。

杞十分沮丧,就想让她离开。

然而老太婆却说道:“我和你老有悬殊,自然不敢奢望和你相配,不过我家务和缝纫活都会,希望郎君能施一碗粥救一个老妈子。”

杞思考了一会,决定认这个老太婆为母。

然而这个老太婆却拒绝了杞,因为她觉得胡乱做别人的母亲,是要折寿的。不过对于杞的话,她还是很感动。

于是老太婆决心要报答杞。

而就在这时,对面老头因为高兴,打算今晚就成亲,于是他准备去买些东西回来,就托老太婆临时照看一下姑娘。

然而老太婆在见到那个姑娘的时候,发现此女袖中藏着剪刀,已经做好了和老头同归于尽的打算了。

老太婆心善,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于是就让杞带着姑娘离开,而她自己则脱了鞋躺在床上睡觉。

到了晚上,老头回来之后,老太婆也不起身,用被子蒙住头,还捏着嗓子故意嗲声嗲气让老头把灯吹灭了。

直到第二天天亮,老头才发现自己娶的美娇娘变成了老太婆,十分生气,也不听老太婆解释,执意报了官。

本地的长官听了老头的事,几乎都要笑喷了,他本不想审理,无奈老头一直大声喧嚷,长官迫不得已,只能派人把杞和那个姑娘追了回来。

公堂之上,杞和姑娘都供认不讳。

但是这长官却觉得把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配给一个老头,实在很可惜,于是就问那姑娘道:“老头和小伙子,你愿意选哪个呢?”

然而姑娘却说:“我两个都不选。”

姑娘这才把缘由说了出来,原来她小时候就许配了人,只是由于战乱才分开,她希望能找到她的未婚夫。

长官就问:“你未婚夫姓什么?”

姑娘就把自己随身带着的一块铁锁片呈了上去,长官见上面还有字,读了出来:“李氏女,名春娘。年周岁,配欧阳。天台县,有故乡。宝藏此锁勿相忘。”

长官正觉得奇怪,杞却哭了起来,“我就是姓欧阳,也有铁锁!”

说完正要把自己的铁锁给长官看时,那个老头却突然跳了起来,他抱着杞哭道:“你是我的儿子!你铁锁上写着‘欧阳氏,名叫杞。家天台,仙人里。幼聘妻,春娘李。他日相逢知父子。’可对?”

然而这个老头的话刚说完,在堂下的老太婆却骂了起来:“你个老头子,你差点纳了自己的儿媳妇,你还是人吗?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你的妻子郁氏啊!”

原来,这个老头当年也是一名儒生,叫欧阳玭,妻子郁氏,二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杞,女儿叫如玉。

欧阳玭有个好友,叫李诵芬,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招哥,女儿名春娘。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两家就互相订了婚,把如玉许给招哥,把春娘许给杞。

因为那会盗贼四起,欧阳玭害怕因为战乱一家子走丢了,就想了个办法,做了两个铁锁片分别给两个孩子。他本来想用金玉做,但是想到金玉贵重,若是出了什么万一,很可能保不住,所以才选的铁片。

李诵芬知道后,很赞成欧阳玭的远见,于是也做了两个铁锁片给儿女戴着。

后来果然遇到了盗贼,他们两家分离,儿女妻子也分散。

几经周折,十多年过去之后,没想到会在公堂上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而就在个时候,长官家刚买的小丫鬟也哭着跑了过来,大喊:“我就是如玉啊!”因为她的身上也有铁锁片,上面写着:“欧阳女,名如玉。家天台,清溪曲。父名玭,母姓郁。幼配李招哥,宝此多福禄。”

正在这时,唐下一个十六七岁的马夫也哭了起来,说道:“我也有铁锁呢!”

长官命他解开铁锁,上面写道:“李氏子,名招哥。父诵芬,母戴娥。聘欧阳女,岳父做媒。两姓永结亲,宝此寿命多。”

长官除了高兴,还叹道:“今天的事情,得归功于郁氏,要不是她,两家就真的很难破镜重圆了!”

于是长官就做主,让两对年轻人就此成婚。

这个故事选自《夜雨秋灯录》。

这个故事虽然阴差阳错,但还算有个好结局。

只是故事中老头的作为,让人有些不齿。

只能说,还好杞买了郁氏,要是杞买了如玉,或者老头买了如玉,这又该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