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神李靖,一生无败绩,为何名气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特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画二十四位功臣。

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中有这样一位武将,他战功赫赫、文韬武略、抵御外敌,却鲜为人知。晚年一身荣誉位居国公,却阖门自守,不问政事。

这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人物,唐朝开国第一名将,大唐军神李靖。

名门之后,却年少不得志

李靖出生在官宦世家,是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的外甥,是名门之后。年少时期的李靖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文韬武略。

久经沙场的老将韩擒虎是这样评价李靖的“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他将李靖与孙武、吴起二人比肩,可见韩擒虎对李靖的军事才能有着高度的认可。

年少的李靖,胸怀大志,曾对其父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但怀有满腔抱负的李靖却并没有受到重用,他只是从事一些较为低微、边缘的职务。无法接触到朝廷的核心事务的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这些本来对未来有益的事情,但由于隋炀帝的急于求成致使劳民伤财,最终未能达到其想要的结果,到头来也将隋文帝杨坚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

频繁的征兵、征粮、征役,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各地人民纷纷举旗反抗,大隋王朝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正式反隋。李靖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能让自己翻身的良机。于是李靖准备将自己伪装成囚徒,从长安跑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反隋。

而李渊自太原起兵后,便立马进军长安,并且为了封锁消息,便将长安城牢牢围住。不久长安城就被攻破,李靖未能成功出逃,成为了李渊俘虏,不日便要被问斩。

问斩李靖时,他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此时,李渊要斩李靖的心有所动摇,这时李世民也向李渊求情,最终李渊并未斩杀李靖。

李靖躲过杀头之祸后,受到李世民的邀请,成为了李世民的幕僚,充当他的三卫。李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消灭其他势力,为大唐征战沙场,助李世民一统天下。

赫赫战功,威名不如“卫霍”

李靖一生南平吴,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大大小小战功无数,但为何其威名却不及大破匈奴的卫青与霍去病?这究竟是何等原因?令人疑惑。

究其原因,第一,李靖破敌太快。李靖北灭东突厥时率领三千骑兵,于冬季奇袭东突厥,致使东突厥对大唐俯首称臣。李靖西破吐谷浑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使吐谷浑再次称臣,不再反叛。每次战役的时间太短,过于顺利,一边倒的形式不利于对战役的宣传。

然而我们对比卫青与霍去病破匈奴,发现二人击败匈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双方之间有相互博弈,这就便使得战役可以作为军事史诗来进行宣传,有助于增长其威名。

第二,人们对强敌的认识不同。在秦汉时期,匈奴是中原王朝的一支强敌。秦始皇修筑长城,派蒙恬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汉高祖更是白登之围,汉朝向匈奴和亲纳贡,这都展现出匈奴的强悍。

反观唐太宗时期,突厥已经分为东西突厥,实力有所下降。人们对突厥的认知较少,并且突厥又是分裂开来的,在隋朝又是向隋文帝称臣,所以不认为东突厥是强敌。吐谷浑之前是向唐朝称臣纳贡的,并且吐谷浑所属领地远小于唐朝,实力远弱于唐朝,那便更不是强敌了。

但实际上东突厥与吐谷浑都是十分强悍的对手。东突厥在隋末唐初这短时间内不断向南扩张,在宣武门兵变时,兵锋直指长安。这令李世民认识到东突厥对唐朝有重大的威胁,必须除掉它,以绝后患。

第三,李靖被神化化。由于《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两部作品对李靖的刻画,致使我们一提及李靖就会直接想到,哪吒的父亲,陈塘关总兵--“托塔天王”李靖。而对李靖本身的有所忽视,对于李靖的赫赫战功与历史功绩那更不知晓。

其实“大唐战神李靖”之所以会变成“托塔天王”李靖,主要就是其战功赫赫,深受百姓的爱戴,所以民间小说与传奇不断的对李靖刻画,最终逐渐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托塔天王”李靖。

分析原因我们最终发现,李靖无论是战功与履历都是不差于卫青与霍去病的,只是出于时代不同,人们对其所面对的强敌认识不同,与李靖破敌速度过快,导致他的事迹无法像卫青与霍去病破匈奴那样可以作为战争史诗进行歌颂。多种原因之下,最终导致卫青与霍去病的威名远甚于李靖。

但从李靖被神化的角度来看,李靖在中国古代的名气是定是高于卫青与霍去病的,只是由于小说与传奇对“托塔天王”李靖的宣传,人们过于关注被神化后的李靖,而忽视了李靖原本的军事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