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他的2个小儿子正在玩游戏。眼见父亲被抓,2人却依旧自顾自地玩,没有一丝慌乱。官兵大惑不解,禁不住问:“你们的父亲马上就要死了,你们还有心思玩?”

孔融上前乞求:“可否只抓我一人,放过我的孩子?”

不料,孔融的2个孩子却从容地对孔融说:“父亲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有完好的鸟蛋吗?” 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由来。

果然没多久,抓捕孩子的人就来了。

很多人知道孔融,都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来的,他谦让有礼的美德广为流传,不过这只是孔融的一面,人性复杂,他还有好多少有人知、却又很有代表性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孔融,生于东汉末年,是孔子的第20代孙,祖上和父辈都曾在朝廷担任高官,因此家世显赫。不仅如此,孔融还从小就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口才也相当了得。

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名声很大的人叫李膺,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有谁能到他家客厅里坐坐,那都不得了,叫做“登龙门”。

孔融于是很想见李膺,但这么大的名气的人,轻易是见不到的,李膺自己就有规定,只接见3种人:才华特别突出的、名声特别好的,还有就是他的亲戚、朋友。

孔融当时还太小,才华、名声都还没显露出来,所以他相见李膺就只能往亲朋好友上面凑。

二人相见后,李膺问:“我与你有何亲啊?”

孔融说:“我们是世交。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算起来我们两家的情谊,真是有许多代了。”李膺一听哈哈大笑,连声夸赞孔融聪明。

这时,有个叫陈韪(wěi)的来了,有人就跟他说了孔融的事。结果陈韪来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孩子,长大了不见得怎么样。

孔融一听就不开心了,马上怼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就是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得很了。

李膺一听很是惊奇,小小年纪,竟有此思辩能力,断定孔融将来必成大器。

孔融不仅口才好,而且还很仗义。

在他十六岁那年,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因为得罪了中常侍被朝廷通缉,当他上门来找孔褒寻求庇护时,恰巧孔褒没在家中。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就对他说:“哥哥虽然不在,我难道就不能做东道主吗?”于是,就把张俭留在自己家中。

后来事情泄漏,孔褒、孔融以及二人的母亲都争着要把罪责揽在自己身上,一家三人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决,只好向朝廷请示。虽然最后定了孔褒的罪,但孔融却因此事而闻名天下。

战乱年代,名气太大未必是好事。董卓一拿下洛阳,就想借助孔融的名气替自己扩大声势,于是把他召到朝中为官。

可孔融看不惯董卓那副张扬跋扈的样子,屡屡出言顶撞,董卓几次都想直接杀了他,可最终还是因为孔融的名气没敢动手,而是把他派到了黄巾军猖獗的北海国,一来远离朝堂自己耳根清净,二来如果借黄巾军之手把他除掉也是美事。

孔融到了北海国之后,招集士民,聚众自保,广施仁政,善待百姓,同时抚农商、修城池、建学校、荐贤良,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被尊称为“孔北海”。

只是,孔融终究只是一个文人,文治可以,一旦涉及军事方面,他就捉襟见肘了。北海被黄巾军围困,幸亏有太史慈与刘备发兵救助,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当青州刺史时,又遭到了袁谭的进攻,他除了靠着几案读书,毫无作为,最终青州被攻破,孔融只身逃到山东,他的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孔融又被曹操招进朝廷,先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但孔融依旧没有改掉嘴贱的毛病,也没放下名士的架子。

曹操灭了袁绍,儿子曹丕抢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孔融说:“周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没听过这个说法,就问他这出自哪部经典。

没想到孔融却回答:“我是从今天的情况推测的,想来历史上也应该是这样吧。”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原来是讥讽他们父子。不过曹操没发作。

后来,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嘲笑说:有个叫肃慎的少数民族,之前每逢盛世他们都会来朝贡,现在不来了,就是污蔑我们现在不是盛世,咱是不是应该讨伐一下?另外还有个叫丁零的少数民族,在苏武牧羊的时候,他们也曾打劫过我们。这个案子咱们是不是也要追究一下?

后来,战争期间粮食紧张,曹操下了禁酒令,结果孔融又不乐意, 然后就怼了一句:说喝酒不好就要禁酒,那桀纣可是因为好色而亡国的,要不要也禁止结婚呢?

没多久,孔融又说,按照古制,京畿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

曹操发现,孔融这人,你对他越容忍,越是肆无忌惮,于是,终于起了杀心。御史大夫郗虑揣摩到曹操的心事,以谋反和不孝两大理由弹劾孔融。

曹操很快就做出判决——斩首示众。

一代名士终于因为他的心直口快,口无遮拦而死,享年56岁。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后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