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道士的真实模样:道骨仙风,看起来武功高深莫测!

从春秋战国开始,道教就逐渐走向发展,到了汉代,道教已经成立的太平道、天师道等多个民间团体,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以及科戒仪范逐渐完备,正统的宗教就这样被发展了起来。

尽管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需要修行,可道教的修行远比佛教要来得更为洒脱一些。从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照片可知,道士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典籍教义,更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和武术,甚至还要在琴棋书画方面有所涉猎。用现代的话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修行得道的道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

同时,道教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寻求延年益寿,羽化成仙的方法,使得他们会在日常的修炼和生活中努力钻研关于阴阳五行的学说,利用药理知识进行采药炼丹,以至于让古代武术帝王都沉迷于道家“仙丹”,企图用这种方法延长寿命,长生不老。

由于道教是在原始的神仙崇拜的基础上根据黄老道家思想发展而来,所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成为修行的目标,道士们常常会利用辟谷或者性命双修的方法来达到飞升成仙的目的,而丹药就是一种养生的手段。

就像《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他的丹药就具有起死回生,增进功力的奇效。当然,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要不然秦始皇、汉武帝、宋徽宗、嘉靖帝这些古代帝王就可以活到今天了。丹药既然不起作用,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修道的道士寿命会那么长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中,道士们对于饮食的节制。除此之外,在修道的过程中,道士们还有所谓的“四不吃”之说,其中包括牛肉、乌鱼、鸿雁以及狗肉。至于为什么不吃这四种食物,在道教中有这样的几个原因和说法。

不吃牛肉,因其善。相传,太上老君的坐骑是一头青牛,他因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留下,这才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因而在道经中写有:“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因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有普济众生,终生劳作的美德,一生太辛苦,道士们便不能吃善良的牛。

不吃乌鱼,因为乌鱼的孝。由于乌鱼到了产卵时期会身体虚弱,眼睛看不见,也捕捉不到食物,母乌鱼只能被活活饿死。而乌鱼崽因不想让母乌鱼饿死,便自愿游入母鱼口中,当作食物供养母鱼。这种舍身救母的方式在道教看来代表着孝顺,是人间最可贵的情感,所以在古时候,只要捉住了乌鱼,古人通常都会将他们放生。

不吃鸿雁,这在道教理论中更有着浪漫的说法。自古以来,鸿雁都是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的象征。它们一旦结为夫妇,便会一心一意,一生只跟一只在一起。如果雌雁产卵,雄雁便会寸步不离地守护。即便是遭遇天敌,成为了失偶的孤雁,也会终生独居,孤独终老。

至于不吃狗,则是道教提倡的忠。在道教中一直认为狗有着为主效劳,追随主人的赤胆忠心,所以在饮食上也禁止了狗肉。

所以,到现如今,如果偶然见到年逾古稀的道士,除了能感受到他们仙风道骨的修行气质外,也能看得出他们强健的筋骨,寿命通常也比较长。

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

除了饮食之外,道教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有如“三不言、三不问、三不起”这样的禁忌。

《道教仪范》中有记载: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由于庄子著有《南华真经》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真人,相传庄子在睡梦中发现自己幻化成了蝴蝶四处飞舞,待醒来时发现不过是一场梦。

于是,他开始思考,到底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自己。这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由来。于是,道教认为,梦是人修行的一种阻碍,只有“早不言梦寐”,才能够达到“至人无梦”的境界。

至于“午不言杀伐”,主要在于道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被慈悲对待,因而对于古代时期午时处斩非常不赞同,便让其成为了道教禁忌。

与“午不言杀伐”相对,晚上是阴气最重的时间,因此在道教中晚间不能谈论鬼神,免得招来不必要的祸患。也处于这一点,现今的小说、影视剧总喜欢将鬼神跟道士连接到一起。

至于“三不问”指的是不问寿,不问俗事,不问籍贯。这都是针对道士本人来说的。道教是个“思想”较为开阔的宗教,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修行的境界与年龄无关,主要在于静静无为的修行,所以俗世间的事情他们不会作过多交谈。

“三不起”更为直接,就是道士们的修行生活,吃斋、诵经和打坐时,他人不能来打扰。

尽管在道教中,修行的道士有着很多不可逾越的禁忌。但是从整体来看,道教仍然是具有开阔思想的宗教之一,最大的不同就是道教崇尚男女平等。老子的《道德经》就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也有:“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都提到了女性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上善若水的理念代表,这在封建的男权社会是非常难得的先进思想。

也基于此,在道教发展的后期,修行的道士中逐渐有女性加入。男性道士被成为乾道,也可以称作黄冠,女性则被成为相对应的坤道,也可以称为女冠。而道士之间不论男女,皆可用道友、道兄来互称。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可以一律敬称他们为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