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肠肴史话]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林林总总的大小菜馆,曾风行一款叫“红烧圈子”的菜肴,成为上海滩老饕们争相追逐的美食。

2.“红烧圈子”始于清朝末期,由开设在沪上大陆商场内的“正兴馆”率先创制。

3.正兴菜馆最初仅以猪直肠及大肠烧一些大众化肠肴菜,如“烧大肠”、“肠血汤”之类。

4.因烹饪粗糙、滋味欠佳,少有食者求食。

5.自“红烧圈子”问世,上海的肠肴菜名声鹊起,身价日隆,倍受食客青睐。

6.不久,创制者认为猪肠毕竟过于肥腻,遂以豆苗或草头搭配,推出了“圈子豆苗”和“圈子草头”。

7.由于以上肠肴色调和谐,口味鲜香滋润,很快成了正兴菜馆的招牌菜。

8.无独有偶,誉满陕西的肠肴,葫芦头,也有相似的经历。

9.在历史上的唐代,都城长安街头流行一种地方小吃,据传为“杂糕”者,即猪肠肴食。

10.因其油腻大,腥膻味儿重,问津者门可罗雀。

11.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有一次路经食肆,品尝以后,根据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告诉店家应该改进烹饪方法,并留下了药葫芦调味。

12.店主根据孙思邈提供的方法,先后通过十几道手续处理猪肠,并从药葫芦中倒出大香、花椒、桂皮等调味,顿时使杂糕香气四溢,鲜美无比,终于成就一道长安地产佳肴。

13.店家还特意将药葫芦悬于门前,以招揽食客,并更名“葫芦头”。

14.后来陕西一带民间在烹制这道肠菜肴时,有得还要加进海参、鱿鱼、鸡肉,这更增加了葫芦头的风味魅力。

15.由于历代厨师刻意求工,腥臊的猪肠不仅得已成为人们喜欢的上等食材,成为名菜肴,而且,肠肴还形成了系列菜谱。

16.清代朱彝尊所撰的《食宪鸿秘》一书中,载有套肠一款名菜。

17.其中曰:“猪小肠美者治净。

18.用两条套为一条,入肉汁煮。

19.斜切寸段件,以鲜笋、香蕈汁汤煮供,风味绝佳”。

20.套肠以后,在江南无锡出现了同肠,用一条猪小肠双折,套入另一小肠中。

21.同肠较之套肠,厚度增加,嚼劲更感厚实和滋润。

22.在江南地区,旧时还有一款洞肠菜肴,也属套肠菜肴家族中的一员,厨师用一根猪小肠,捏住一头,用竹筷将另一头塞进这一头,直至塞不动为止。

23.洞肠形如粗香肠,切片装盘上桌,但见环环相叠,红亮油润,其口味愈发鲜美香酥。

24.肠肴可以白烧,但以红烧者居多。

25.传统鲁菜中的九转大肠,可称经典之作。

26.此菜源出山东济南府的“九华楼”,掌柜杜某是位富商,生平嗜“九”字。

27.此公精于食馔技艺,常常不惜重金广邀天下高手云集店内比试厨艺。

28.有一次,端上一味“红烧大肠”,众人食过皆称妙,在座一人为投其所好,提议改红烧二字为“九转”,取道家“九转金丹”,可使人起死回生之意。

29.从此,鲁菜名肴“九转大肠”得以问世。

30.济南府“九华楼”这道名菜肴,用料全,下料狠,不仅用到名贵中药如砂仁、肉桂、豆蔻调味,还佐以大葱、生姜、大蒜,成菜红润透亮,肥而不腻,实为山东庖厨的看家菜。

31.此外,历史悠久的肠肴,还有广东的脆皮炸肠头,俗称“没骨烧鹅”,其烹制密法是先将洗净的肠头烧烂,再用白醋、黄酒调合麦芽糖涂抹一遍,挂在通风处吹干。

32.猛火烧油锅,投入肠头炸至红色,捞起切段,淋上糖醋芡即成。

33.脆皮炸肠头色泽鲜亮,皮脆肉香,实为佐餐下酒的好菜。

34.在传统烹制肠肴中,还有一种发源清代,现已失传的肠肴烹制法,叫做“猪肝塞洞肠”。

35.即在猪小肠里,预先填进生鲜猪肝,做成洞肠生胚后一起入锅烹制。

36.此肠肴除了保持肠菜的原先风味外,还增添了浓郁的猪肝香味,且酥烂之中又有咬韧劲儿,食之令人拍案称绝,可惜,古人创制的这种美味肠肴,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