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是重要的老年养生原则。老年人的摄护“不贵求奇”,责在日常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养生镜》提出老年饮食宜“早些”、“缓些”、"少些"、“淡些”、“暖些"、“软些"。“早些",是讲早餐宜早,晚餐不宜迟;“缓些"是指老年齿落松动,咀嚼不便,加之胃肠薄弱,消化功能减退,唯有细嚼慢咽才助消化吸收,以避免吞噎咳呛。“淡些"是讲不可多盐过味,食宜清淡。“暖些"则是指胃喜暖恶冷,暖则有助消化,冷则凝而伤胃,故食物应热。“软些"则便于老年咀嚼消化。老年药粥。应当注意到这些方面。

药粥养生,有其它进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属于祖国传统医药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粥是在粥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中药集药疗和食疗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疗法。由于药粥具有汤剂、流质、半流质的特点,易消化吸收,加上中药的作用可扶助正气和增强体质。

历代中医书籍中均收载有用药粥治病的方子,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收载用谷皮糠粥治脚气病,羊骨粥补虚劳,防风粥祛四肢风痛,《灵枢经.邪客篇》中有半夏秫米(粟米)汤治胃中壅塞;《伤寒论》中有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与米同煮为粥,以发挥药物寒热温凉作用,又有粳米扶正和胃的作用。药粥作为饮食疗法,对后世老年人的食养与食疗均有指导意义。

药粥的主、辅料

我国历代医书所记载的粥类,有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其中以植物类为最多。药粥的主要食料粳米、 糯米、玉蜀黍、粟米、小麦等。

(1)粳米:又名大米,为禾木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含75%左右淀粉,其他有蛋白质,脂肪,少量B族维生素,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经。中医认为具有补脾胃,益五脏,壮气力,长肌肉之功用。如:《本草经疏》认为:“粳米即人所常食之米,为五谷之长,人向赖以为命者”。另有一-种香粳米,具有香气,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香美异常,尤能醒胃,煮粥时若用矿泉水,则味更佳。

(2)糯米:又名江米、元米,为禾木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成分同粳米,含有多量糊精,故粘性较强,胀性小。其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中医认为具有补中益气,暖脾胃,缩小便,收自汗之功用。《本草纲目》认为:“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汤尤甚。《本经逢原》认为:“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3)玉蜀黍:又名玉米,珍珠米、苞米、为禾木科植物玉蜀黍的种仁。含淀粉,脂肪,生物碱类,其他尚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烟酸、泛酸、生物素等,玉蜀黄素等类胡萝卜素、槲皮素、异槲皮甙、果胶等。其味甘,性平,入手足阳明经,中医学认为有调中开胃的作用。另据资料报道,玉米中含有大量镁。镁可抑制癌细胞生长,还能帮助血管扩张,加强肠蠕动,增加胆汁分泌,促使机体废物的排除,另外,玉米中所含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有助人体内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对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粟米:又名粟谷,小米,为禾木科植物粟的种仁,若储存陈久者又名陈粟米。含脂肪、蛋白氮、淀粉、还原糖等。其味甘味,性凉,陈粟米苦寒,中医学认为能和中益气,陈粟米能止痢,解烦闷。《本草纲目》认为“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

(5)小麦:为禾木科植物小麦的果实。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糊精,脂肪,粗纤维。其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中医学认为能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燥,烦热,消渴,泄利,破痈肿。《本草拾遗》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6)大麦:为禾木科植物大麦的种子。含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糖酶,卵磷脂,蛋白质,分解酶,脂化酶,脂肪和矿物质等。其味咸,性凉,入脾、胃二经。中医学认为能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本草衔义》日:"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大麦面作稀糊,含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