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6年,夜黑风高,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荀灌娘,身背长弓,腰配利剑,带领几十个勇士,顺着绳索溜下城墙,准备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不料被敌人哨兵发现,被追兵一路追杀!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从小就跟在父亲荀崧身边行军作战,东奔西跑。

她不喜欢舞文弄墨,也不喜欢针织女红。却爱拳打脚踢,舞枪弄剑。身为女儿身,比男儿还要彪悍。

她的爹娘只好随着她性子,请了几位名师教授她武艺。

灌娘十岁就能骑马张弓,小小年纪就有了一身好武艺,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

荀灌娘刀枪剑戟(音几),骑马射箭样样娴熟,尤其是一杆小银枪舞得出神入化,所向无前。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发生叛乱。荀崧(音松)镇守宛城。他的高祖父就是曹操第一谋士荀彧(音玉)。

荀崧倾向于建康政权(琅琊王司马睿),杜曾属于长安政权。

公元316年三月,杜曾率两千多兵马包围了宛城。宛城守兵不到一千,杜曾一连几日,攻城不下。双方处于对峙之中。

此时的宛城,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城中粮食所剩不多,难以长期坚守,情况非常危急。

荀崧召集宛城官吏,齐聚大堂,商讨应敌之计。

荀崧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当向襄城太守石览求援,谁愿前往?”

此话一出,吵杂的正堂立刻静了下来,堂下官吏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荀崧看着这些官吏,尽无人肯去,心生怒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里暗骂:“尽是酒囊饭袋,无胆之徒。”

“我去!”忽听得一声清脆的声音回响在大堂。堂外进来一小女子,看起来十二三岁,迈着轻盈小步,向荀崧走去,众人纷纷让开条道。

荀崧怒气未消,听后一惊,再看又是一惊,原来是自己的女儿荀灌娘。

灌娘走到荀崧面前,行礼道:“爹爹,让女儿去吧。”

荀崧急道:“灌儿,敌众我寡,敌人又严防死守,将士突围都非常难,你一个小姑娘又怎么能冲出去?!”

荀灌娘道:“爹爹,宛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城中数万百姓遭殃,灌儿虽是女儿身,可绝不比男儿差。

如果能冲出重围,求来援兵,宛城就能保住了,百姓也可以得救。如果不能突出重围,大不了就是一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荀崧难以下定决心,犹豫不决。荀灌继续言辞恳切地说道:“爹爹,女儿不会有事的。

待到三更,叛军把守松懈,我再翻城墙而出,趁夜突围,一定不负众人厚望,求来援兵。”

@朵儿聊趣史 面对荀灌的再三请求,荀崧面色焦虑,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只好答应了。

荀崧挑选了几十个勇士,跟随荀灌娘一起突围。三更时分,灌娘束住头巾,缚紧腰肢,身穿铁铠甲,脚穿蛮靴,佩了三尺青虹剑,携了两把绣鸾刀,好似一个女将军模样。

荀崧为女儿送行,再三叮嘱道:“一路小心。”灌娘道:“灌儿快去快回,爹爹不用太过担心。”

一行人趁着夜色悄悄突围。不料,还是被敌人发现,一路追杀了过来。荀灌娘等人边打边跑,一直往北跑到鲁阳的山中,最终只有荀灌娘一人得以逃脱。

荀灌娘日夜兼程,第三日午后,终于赶到襄城,见到太守石览,将荀崧的书信给了他。

石览见荀灌是一小女子,甘愿以身犯险,长途跋涉而来,此番胆识,大为惊叹。

他看信之后,说道:““我手下只有五百骑可以前往救援。但是杜曾此人骁勇善战,我部冒然前往,毫无胜算。”

石览思虑了一番:“如果能请到寻阳太守周访出兵,一定能解宛城之围!”

荀灌娘一挑眉毛,转念一想,对石览道:“我这就写信给周访。”

石览大惑不解。只见荀灌娘冒用爹之名,给周访写下一封书信,请他发兵援救。书信落款处写的是荀崧。

石览看后,大为感叹:“真是妙哉!”随即遣人速送周访。荀灌在信上写道:“宛城若是失守,敌人得势,气焰必然嚣张,将军应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敌人早晚一定会倾巢而进犯四邻,将军必是首当其冲,到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

如果将军肯发义兵援救宛城,平南将军荀崧愿与将军结为兄弟,同甘共苦。”

周访看完书信后,立即派遣长子周抚率领精兵三千,和石览的五百骑一起火速进军宛城,救援荀崧。

杜曾得知石览、周抚两支军队前来,只好下令撤军。

宛城中见有救兵到来,众人欢声欣鼓舞。

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

他大摆筵席,招待石览和周抚两位将军。石览对荀崧道:“荀将军能有此虎女,有勇有谋,实在是可喜可贺啊。”

周抚附和道:“宛城解围,百姓得救,灌娘功不可没,当属第一个功臣。灌娘,我敬你一杯。”

此后不久,周访向荀崧提亲,让长子周抚娶荀灌为妻。荀崧为解围之情,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朵儿聊趣史

从此之后,灌娘之威名,突围救父之事,被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千古佳话,一代巾帼英雄。

在危城中,生死存亡之刻,有多少七尺男儿还不如一个小女子那样有胆有识。荀灌娘的勇气和精神直到现在也值得世人赞许和学习。

我是@朵儿聊趣史 ,古老历史时光里的那些美妙故事,慢慢说于君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