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为什么出场了形形色色的权重股太监?

其实有些太监是能工巧匠?

为大明王朝歌功颂德添砖加瓦!

明朝官吏们都说贪官污吏吗?史书要为尊者讳,是皇帝的背锅侠而已。

看皇帝如何赏赐太监的?

大明王朝徭役是老百姓沉重负担。就连官军也要参与建设

太监在明朝混的风生水起。明英宗登基后路高升,有的还坐上了营建工程最高管理 机构:工部的头把交椅, 故而能在正统年间三大殿的重建中如鱼得水。

阮安后被奉为重建“首功之臣”,明英宗赏期他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钞一万贯,在诸多内臣(太监)之中,堪称“功赏之至厚者”。

明自永乐、宣德以后,宦官权重,当时宦官除本国人外,又多朝鲜人与交趾(越南)人,而交耻派尤有势力。凡保抱皇子、四夷征讨,提举市舶等,均有越南太监参与。对于受免死诏,赐宫女,赏赉巨万,恩庞为内臣冠。集两朝荣宠于一身的得势太监,却一辈子不爱钱财,常常自掏腰包赏赐下属,以致去世时“囊无十金。

明朝官员都说贪官污吏吗?只不过是为皇帝背黑锅罢了?官员挪用、偷用紫禁城备份建材以营建私宅的罪魁祸首:时任 工部尚书的吴中。

吴中历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其间虽曾改任刑部和兵郎,但最主要的经历还是在工部,北京明代宫殿、三陵(长陵、献陵、景陵)多为他主持修建。

史上都说明宣宗是仁君明主,实际上大明一代,徭役都是百姓的沉重负担,在宣宗朝又格外严重。大明仁宗明皇帝实录》记载:仁宗皇帝登基时大赦天下:凡是“在京做工人匠有二丁、三丁者,放同一丁:四丁、五丁者.放回二丁,六丁以上者,放回三丁,其单丁应役二年以上者,放回休息”。仁宗仁慈一家工匠尚需半服役,可见不大放天下时百姓之苦。

不过,明仁宗在位只有短短6个月,明宣宗继立后,徭役政策马上就有了反复。工部尚书吴中就是加重徭役的推手:在仁宗洪熙元年( 1425年)十月,他曾上书请求派人追捕逃跑的营缮军夫。第二年,也就是宣宗宣德元年,又说:“工匠逃亡者,赦后过期,请差官追捕”。接下来几年类似奏请不断。尽管宣宗皇帝屡有敕谕,要求放还丁壮,而吴中却始终抗旨不遵,羁留丁壮不放回乡,更没有放松对劳力的征发。《龙江船厂志》称当时“天下工匠数倍祖宗之世”,《明史.列传〉更是贬斥吴中“不恤工匠”,造成劳役繁重。

客观的说,吴中身在中枢,随侍御前,想必不难揣度出宣宗皇帝在京师长大,也并不想还都南京。习惯了燕地才是京畿。既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只是时间问题,势在必行,那么干工程终究需要组织人力物力,吴中清楚,他的角 色一“施工经理” 决定了他的职责。一个精通本职工作的工部尚书,又经历永乐年间紫禁城的营建,自然知道聚集工匠劳力的不易,或许正因如此,他一定要保证足够规模的工匠劳役队伍。给朱明王朝重建三大殿,吴中当然不是为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履行皇命。

但史书要为尊者讳,黑锅只能由吴中一个人来背了。想想宣宗皇帝好奢华、好珍玩、好促织、好冶游的性子,谁才是“不恤民力”真正的主使者呢?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吴中因“私以官木、砖瓦遗太监杨庆作私第”而被下狱,不久得以放还。正是他羁留在京的劳役满足了正统年重建三大殿最主要的人力需求。发见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工”,连官军都要参加建设,可见工匠需求之巨大。

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施工团队,有可靠的活图纸太监阮安、有善于组织调配劳力的工部尚书吴中,再加上剩余建筑材料的大量留存。三大殿重建工程终于可以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