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这是一种中老年病,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会随之升高,当然,近些年也有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需引起重视。在临床角度,高血压隶属慢性心血管疾病,指的是我们身体血液于血管中运动时对血管壁所形成的压力值远超出正常数值,可致冠心病、脑卒中发生。当下,高血压并未有根治性治疗措施,多采取药物联合运动亦或是饮食疗法实施治疗,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单一采取西药诊疗效果欠佳,长期用药机体易形成耐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随着中医学发展,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也愈加凸显,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西医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不够确切,多和遗传、环境因素相关,后者多由于其他疾病亦或是确切因素所引发的疾病,而由肾脏所致高血压为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种类。实践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发病90%及以上,遗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使疾病发生,其中遗传因素表现为倘若父母一方有1人罹患高血压,其子女患病率明显升高。但对比之下,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要比遗传因素更大,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得病和生活习惯,饮食不节有密切关系。肥胖、长期吸烟酗酒及运动匮乏均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致病机制。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率较低,一般见于年轻人,某些疾病如肾脏病可能会诱发继发性高血压,此类型疾病预后差,需对因治疗。清除病因后血压可降低至允许范围内。

中医领域中并无高血压一词,其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经对中风、肝阳上亢及头痛等症状进行高血压病因的认识,认为高血压致病机制为肝肾两经阴阳消长失衡所致,包括体质偏盛偏衰、饮食不节,痰浊内蕴、劳累过度,气运失机。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

阴虚阳亢证:患病者有心悸失眠、耳聋健忘、头痛头晕及脉细等表现,宜用滋阴潜阳方。

阴阳两虚证:心悸气短、夜尿频多、脉细及眩晕等,宜用阴阳双补方。

肝阳上亢证:面红目赤、口苦且干、舌苔呈黄色,宜用平肝潜阳方。

痰湿壅盛证:伴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及形体肥胖、脉弦表现,宜用化痰祛浊方。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以下方法;

非药物疗法:在中医发展的几千年来,很多学者及领域都吸收了不少的健康知识、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养生、疾病防治当中。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技术则要属导引术了,导引方法较多,包括五禽戏、太极拳、气功及八段锦等,具体状况还需结合自身状况、掌握程度确定。

内治法:辨证论治:医生结合不同病人的状况对症下药,结合临床经验,高血压常见证型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及痰瘀互阻型、肝肾阴虚型等,其中肝阳上亢型采取天麻钩藤饮,药方中含川牛膝、夜交藤、黄芩及天麻和钩藤等,用药后可镇痛、降压、镇静。禁忌手足痉挛、舌红苔少者使用。肝肾阴虚型宜用杞菊地黄丸,方中头熟地、山药、枸杞子及泽泻和茯苓等,可减轻外周阻力,对血脂及抗动脉硬化发挥功效,尤为适用于肾性高血压者。痰瘀互阻型宜用半夏白术汤,方中含天麻、陈皮、茯苓、生姜及大枣。用药后可对机体血脂代谢发挥理想功效,使血脂低代谢恢复至正常水平,避免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提高血管弹性。

外治法:外治法主要有穴位贴敷、针灸,足浴等;具体应用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指导。

中成药:以牛黄降压丸和罗布麻降压片等,具体病情具体对待。

膏方: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因此病情处于平稳期病人,可在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采取膏方予以调理,以备第2年血压能够控制更好些。对靶器官损害予以早期防治及干预。

穴位按压:身体上一些穴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的,比如太冲穴、百会穴和太阳穴及风池穴等。2次/天,按压时间5分钟,持续一星期,火气可降下来。

中医食疗:醋浸花生米(食材有生花生米、食醋少量),生花生米半碗,并倒入醋,直至碗满,连续浸泡1周。早晚各吃10粒,待血压下降后隔天食用1次。可清热活血,并对血管壁有保护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的内容总结,高血压属常见的严重心脑血管病,中医治疗显著稳定、持久,且安全性高;经中医辨证论治,加上日常饮食调节、运动及用药护理,可使血压保持平稳,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我是中医副主任中医师郭义,以上涉及的内容应用上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才可以,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