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之路第377天,今天我参观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部分),在众多珍贵的石碑中,这里主要简单介绍下其中的两块:唐代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图1、2、3)以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图4、5、6、7、8、9)。

去年我在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在书中第一次了解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在介绍《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它由玄奘弟子慧可和彦悰所著​,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全书分为10卷,前5卷记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七年的经历,和玄奘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互为补充与印证,后五卷记载了玄奘回到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等等。

这本书里便记载了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前后经过:大唐高僧玄奘去西方取经,17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经书。唐太宗对此非常感动,对他这种舍身求法、坚强不屈的精神极力推崇。太宗请唐玄奘在寺庙里翻译经文,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就是《圣教序》的由来。为了使这篇序文长久的流传下去,唐太宗决定刻成碑文,永久流传。碑文最早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被称为《雁塔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最早版本),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碑》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一版本),这一版本内容上虽然不足两千字,但是释怀仁却足足花费了24年的心血才把它完成。

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上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的碑刻现有四个版本:1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 怀仁集王羲之书,现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2.《雁塔圣教序碑》,褚遂良书,现仍在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下;3. 《招提寺圣教序》,王行满书,现存放于洛阳市偃师区的商城博物馆;4.《同州圣教序》,翻刻自《雁塔圣教序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三藏圣教序》里李世民非常谦卑,并且对玄奘法师作出了高度赞扬。他说玄奘法师是: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意思是说:即使是松林间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也比不上他的明朗润泽啊!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地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准其传教,并为其建寺;至公元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之时,景教已在中国活动了近150年。唐会昌五年(84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六十多年后,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景教也从此便沉寂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沉睡地下近八百年后,明代时在西安附近出土,重见天日,就近移入了金胜寺,当时耶稣会士极度重视这一发现,并将碑文译成了多种外国文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置于金胜寺中近三百年,清末战乱时,正殿及碑亭毁于战火,而碑石幸存,其后暴露旷野多年。清光绪年间,丹麦记者何乐模密谋盗碑,他先以同样石料同样尺寸重新刻制一碑,贿赂寺中人员,把复制碑与原碑调换了一下,企图把原碑暗中运往伦敦。幸好在安排搬运之际,消息走漏了,政府及时制止,保住了原碑;最终交涉后只允许他运走两吨重的复制碑(后来复制碑辗转运往纽约,最后为教徒购得赠给了梵蒂冈)。陕西巡抚曹鸿勋随即将原碑移置西安城内碑林护藏,以绝外国人觊觎盗取。

《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除刻有1780个汉字碑文外,在碑文下方和左右碑侧,还刻有一些叙利亚文。内容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教的教义等;第二部分是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是歌颂长安地区的主教伊斯,他在朝廷任三品官员,对景教发展起到相当大作用。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的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是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这种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的图案特征,体现了唐朝时宗教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宗教越来越本土化、民族化的趋势。

《唐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因其丰富的馆藏与其体现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国家列入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希望它能早日成功申遗,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艺术!

#重走丝绸之路#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