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中秋吃月饼,但你可知月饼何由来?

首先我们得了解,过中秋的习俗兴盛于宋代,但那会儿的节令食品并不是吃月饼,而是以一种名叫“玩月羹”的小吃为节令食品。这种小吃应该是一种羹汤类的佳肴,但具体作料是什么,无法确认,不过有人推测配料大概是桂圆、莲子、藕粉等颇具寓意的食材。

那么在宋代,月饼出现了吗?

苏轼曾有诗一首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因为这首诗是在农历八月所作,所以颇令人以为苏轼吃的小饼就是专门为中秋佳节所准备的月饼,但其实也不尽然。

“小饼如嚼月”——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指“一块小饼的外形就像被嚼过的月亮一样。”那么苏轼作诗的当天晚上的月亮一定不是圆月,而是一道弯月,继而推之,苏轼吃小饼这天不该是八月十五。而“中有酥与饴”形容小饼酥软香甜,似乎有点像精致的月饼,但时下这类饼食已然非常流行,所以不能确定苏轼吃的到底是不是月饼。

真正关于“月饼出现”并成为节令食品的记载大量集中在明代,比如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目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月饼也称作“团圆饼”,继明代出现之后,延续至清代已出现各色各样的做法,根据记载,传统月饼的做法颇为讲究:

“制月饼,以细面薄皮裹糖蜜果仁,或椒盐、香料、橙丝满馅,外印月宫兔形及福、寿、吉、庆等字,大小重叠,曰‘套饼炉’,红色曰‘自来红’,又包皮重叠曰‘顶酥雪花饼’,刷以糖卤,敷以麻屑,曰‘缠霜饼’,以木樨糖为馅曰‘月桂饼’。”

直至今天,月饼的做法已经花里胡哨,各不相同,你又爱吃什么样的月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