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的扬州剪纸

扬州剪纸以飘逸流畅的线条、淡雅精致的构图、不拘一格的技法,形成了“剪味纸感”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把剪刀手中拿,一张彩纸百幅画,一代一代工匠梦,万紫千红非遗花……”“对折铺平慢慢刻画,剪刀清脆声音如歌悠扬,染红纸张诉说着,朴素中源远流长……”

一首首民谣曲调悠扬,孩童的欢快和大人的温婉化作音符,勾画出一个个剪纸姑娘的俏丽模样,描摹出一幅幅喜庆与吉祥的画面。

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几乎分布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南达以乐东黎族剪纸为代表的海南,北至独具白山黑水风格的黑龙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当下“南秀北犷”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各具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中,扬州剪纸以飘逸流畅的线条、淡雅精致的构图、不拘一格的技法,形成了“剪味纸感”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扬州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两汉时期,人们以金银丝箔“镂金作胜”,剪出花样作为物品或发髻的装饰。这被视为扬州剪纸的前身。唐朝时,扬州城经济繁荣,文化活动盛行。立春这天,剪纸艺人剪纸为花,喜迎春来。明清时期,包家的包壮行和包钧先后将剪纸与灯彩、绘画相结合,创造了“包家灯”和剪画的艺术形式。那时,刺绣之美也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通百姓的衣服、香囊、被服枕套和鞋面,达官贵人们的华服和饰品,花样众多的绣品都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与刺绣的结合,给扬州剪纸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直到今日,中国人还是喜欢用剪纸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窗花或门笺、灯笼上的灯花、婚庆寿礼上红色的“喜”“福”“寿”字等。人们用造型丰富的花鸟鱼虫、生肖形象、山水湖泊以及车、马、币等纹样,表达喜庆、祝福、驱邪、祭祀等不同的寓意。

位于扬州工艺美术大楼内的剪纸馆,展示着全国各地不同流派的剪纸作品,有浙江的细纹刻纸、辽宁的撕纸跑马、四川的剪纸熊猫、云贵地区的民族服饰等,这里是近代扬州剪纸乃至全国剪纸艺术与文化的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剪纸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1965年,民间工艺社在扬州成立,1973年改名为扬州工艺厂。老一辈的剪纸艺人在这里续写剪纸艺术的辉煌。张永寿便是其中的一位剪纸大师。

1979年,从事剪纸艺术创作60多个春秋的张永寿获得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扬州剪纸以花卉为媒、剪中有画的艺术传统,还在技法上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经验——剪鸟从翼、剪鱼从头、剪虎从趾,剪花则因花而异。张永寿将民间剪纸从传统的生活装饰上升至艺术的高度,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留下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永寿曾为郭沫若的诗集《百花齐放》配剪了101幅百花图。紫藤花下,郭老写下“劳动人民让紫藤缠绕着枯树,于是便赋予以新生”的句子,张永寿“缺如锯齿线如须”地剪出了紫藤枝叶繁茂的青春形态和枝藤垂下的那份闲情逸致。大师读懂诗人的诗意,诗人品出大师的意境。这样诗艺并茂的佳作,引得郭沫若不禁题诗相赠:“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

张永寿生前钟爱菊花,菊花初开与绽放时花瓣的线条不同。为此他看遍四百多种菊花,真正是“胸有成菊”,一圈一圈从里往外,以“掏剪法”还原其卷曲的形态,以形传神,成就了《百菊图》。白宣纸的花形衬托在黑卡纸上,不仅突出扬州剪纸以素色为主的清新淡雅风格,也展示了其白描般的极致——圆如秋月、尖如麦芒、线如胡须、缺如锯齿,写实又飘逸。

张永寿不仅留下了《百蝶恋花图》《醉红妆》《苇下双鹅》《鲤鱼荷花》《罗汉须》等无数传世佳作,也把登峰造极的剪纸技艺与精神留给了后人。

代代传承剪纸梦

明清时期的扬州剪纸是包家与张家平分秋色,如今包家只留青史在册,张家则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师从张永寿的堂姐妹张秀芳和张慕莉,是扬州剪纸第六代传承人的代表。在继承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二人大胆创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张秀芳的作品细腻、柔美,文化内涵生动,纹理图案构思巧妙。

张慕莉的作品富丽典雅、玲珑剔透、线条繁复而清晰,代表作有《百骏图》《古瓶》《鸟语花香》《硕果》系列等。

2010年,与剪纸艺术格外有缘的赵红妹,拜在了剪纸大师张秀芳的门下,成了第七代传人。赵红妹以“清新婉约、细腻俊秀”的剪纸风格见长,她的《鱼乐图》灵动俏丽,《龙凤呈祥》可爱华贵。

为了练出精细的技艺,初学时的赵红妹从一匹马开始剪起,低着头目不转睛,每天坐8个多小时,手指磨出水疱是常事。

在赵红妹工作的地方,桌上摆放着两样工具:一把看起来很普通的剪刀,一张画了线条的白宣纸。赵红妹稳稳地拿起剪刀,剪尖在她的手中灵动地穿梭于花瓣的线条之间,犹如指尖飞花。不一会儿,一朵秀丽的茶花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