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率领4万余士兵和英法联军8000人作战,可英法联军只伤亡12人,而清军却伤亡1万余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八里桥之战。满清政府调来蒙古铁骑和八旗精锐与英法联军展开了生死决战,蒙古铁骑能否抵挡英法联军入侵,这支部队最后的结果如何?

在他身后是一万蒙古铁骑和数万八旗精锐,在他身前是强大大沽炮台而来的,英法联军联军的目标是占领北京,而僧格林沁拱卫的通州则是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此情此景,僧格林沁想起了28天前英法联军的贪婪嘴脸,“如果不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将进攻北京”。

咸丰皇帝忍不了了,蛮夷欺人太甚,我大清乃天朝上国,岂是法兰西和英吉利这等蕞尔小国能威胁。先锋几乎调集了大清所有嫡系,他们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的索伦部落以及正黄旗满洲禁军共计4万余人。

僧格林沁便是黄金家族后裔成吉思汗直系子孙,他所率领的野战骑兵是大清后精锐,在之前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战功赫赫,又在大沽炮台重挫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可谓战绩彪悍。

虽然大清做好了万全准备,但英法联军也是百战精锐,他们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洗礼,经验丰富,他们所配备的武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恩菲尔德步枪和米涅造,所用的阵法是约米尼的内线战略以及空心方阵,三排阵列的线列步兵战术。

而大清用的还是明末水平的火枪和大刀长矛。虽然劣势至此,但僧格林沁却有信心大败英法联军,他的信心从何而来?这还源于他精心部署的夹击战略。

其实英法联军尚在沿海的时候,僧格林沁就能阻击他们,但他没有这么做,目的就是要把他们放进华北平原,只有在广阔的平原上,蒙古骑兵才能发挥出最大优势。僧格林沁这一次阻击将采取最经典的骑兵冲击战术,也就是让骑兵朝敌军的两翼冲锋,步兵正面挺进,最后收拾残局。

僧格林沁刚刚做好了战斗部署,八里桥阵前的英法联军就已经黑压压一遍,从前方涌来。此时是清晨的6:00,黄龙旗在拂晓的晨曦中翻滚,僧格林沁抽起马刀下令进攻。刹时间万马奔腾,1万余名蒙古骁骑绕向英法联军两侧向敌军发起冲锋,三万步兵则正面挺进死死包围住了这6000蛮夷,只见英法联军立住不动,突然漫天的火箭空袭而来,他们如雨点般落入冲锋的骑兵队中,这便是英法联军释放的康格里夫火箭。

由于是第一次遭此情形,骑兵的马匹惊吓乱撞,僧格林沁赶紧率队督战,蒙古骑兵重整阵型继续冲锋,在蒙古骑兵冲到距离英法联军1000米的时候,联军阵内突然火光冲天,炮声大作,一颗颗炮弹在清军骑兵中爆炸,他们不单单是爆炸里面还蹦出数百颗钢珠,半径30米内的蒙古骑兵全部倒地毙命。

随着阵阵枪响,清军骑兵不断倒地毙命,清军骑兵为何不射箭反击?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那股挣脱白山黑水的蛮勇,早已被安逸的生活所腐化,先辈的强弩早已用不了。只有用弱弓,并且就算是弱弓,他们也用不好,只能射出50米的距离。而英法联军的恩菲尔德步枪射程高达300米,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斗变成了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杀。

正当英法联军将要大获全胜之时,一阵阵炮声从清军的阵地传来,大清炮队开始反击,联军顿时惊慌失措,如果他们被炮弹击中的话,后果将不仅仅死伤惨重,还会阵型全乱,等待他们的将是蒙古铁骑的无情马刀。

然而就在他们陷入慌乱之际,他们却惊奇的发现一枚枚炮弹从头顶飞过,没有一发炮弹将他们打中。原来晚清武备废驰,炮兵也不例外,那些铁炮不仅笨重,还没有准心,射不准不说,也不能调整射击距离,开炮除了能听得响之外一无是处。回过神来,英法联军指挥炮兵反攻,瞬间就炸毁了清军的炮兵阵地。而一直被枪炮狙击的蒙古骑兵以全军溃败。

比这更让人崩溃的是骑兵溃败后往后逃散,直接冲乱了步兵方阵,步兵也跟着溃散。僧格林沁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副帅胜宝稍有坚持,也胜负重伤。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最后变成了一场屠杀。虽说是屠杀,但英法联军依然被这支军队的勇气所震撼。根据英法将领的回忆录以及随军的翻译官记载炮轰八里桥时,那些高大的禁军士兵视死如归,手持军旗在枪炮中一动不动,一人被炸死,其余人立马顶上,在场的西方将领无不震撼。

尽管清军作战勇猛,但对于结果于事无补。最终英法联军以阵亡5人的代价杀伤清军1万余人,僧格林沁率领的大清最后的精锐骑兵全军覆没。咸丰皇帝闻讯立马逃往热河,10月7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无数中华瑰宝毁于一旦。随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赔款白银800万两,此战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全世界都看清了他的软弱,帝国主义架起门大炮就可以殖民中国的时代正式开始。每每读把晚清历史我都深刻的感觉到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朴素话语的背后是祖辈们写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