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背后的故事

——读王永生先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一、“开元通宝”始于何时?

提到“开元通宝”,可能很多人认为是唐玄宗年间铸造的钱,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曾经用过“开元”年号,并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开元盛世”。但是“开元通宝”是在唐玄宗使用“开元”年号(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前九十二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就开始铸造使用了,并贯穿整个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所以“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但它却告别使用739年之久(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唐武德四年621年)的五铢钱称量货币时代,开启了我国“通宝”年号钱的新时代,直到清末被机器铸造的铜圆取代,前后延续使用1200多年。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继半两钱、五铢钱之后我国货币发展史的第三个里程碑。

“开元通宝”是在唐开国之初,全国还没统一的情况下铸造发行的,这是因为五铢钱流行七百多年后,几百年战乱和隋炀帝挥霍无度,五铢钱一直减重造成通货膨胀,人们对五铢钱丧失信心;改朝换代也促使唐高祖李渊铸造新钱以示皇权的正当性;铸币技术的改进和使用四字钱的体例也为“开元通宝”应运而生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通宝”四字来历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的。书体八分,清丽遒健,独步古今;钱铜质纯净,轮廓规整,制作精致。

“开元”一词不是唐朝首创,出自班固《汉书·李寻传》:“ 汉兴至 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泛指开端,开头,开始的新阶段;亦有新纪元的意思;引申为开创新的纪元。

“通宝” 一词,唐以前没见使用过,应该是欧阳询所创造的词。“通”字有流通无碍之意。 “宝” 字古代指珍宝,以宝名钱,体现出对钱币的重视。两字合在一起,意思就是通行之宝货。

三、“开元通宝”的道教渊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萌发于西汉,东汉时形成原始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道教的成熟阶段,隋唐之际宫廷崇信道教。隋文帝崇信道教,年号“开皇”,就来自道教文化。李唐王朝更是与老聘李耳攀为宗亲。史称“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便为老子立庙,唐高宗李治时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注释《道德经》,要求大家学习。因此,道教文化风靡于唐初的朝堂之上。

道教的经典文献《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远古创世经历了五个劫号,“开皇”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隋文帝用它做年号。在道教的词汇中,“开”为开劫度人之意,“元”指“洪元”,为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 “开元”两字合称则有开劫创始,超度众生的寓意;“通宝”两字中,“通”与“洞”、“宝”与“真”相通,“通宝”即“洞真”意思是通向真仙之道,也就是沟通于三宝神君的意思。因此,开元通宝钱隐含有浓厚的道教思想文化,欧阳询当初受命为新钱制词时,正是为了迎合朝野崇尚道教的风尚,而采用了寓有道经术语以及经义的“开元通宝”一词为钱文,将钱币文化与道教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四、“开元通宝”的两个“疑案”

1、“开元通宝”和“开通元宝”

关于开元通宝钱币的读法,早在《旧唐书·食货志》中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说“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旋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据此可知,正确的读法显然应该是“开元通宝”。但从唐朝开始,民间另外还有读作“开通元宝”的,语义上虽然也解释得通,无意中又新创造了一个“通宝”之外表示钱币的新名词: 元宝。

2、“开元通宝”钱币背后的月纹之谜

关于开元通宝钱币背面的月纹,传说是钱模送皇帝审批时,被后妃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钱模的背面留下了指甲印,即所谓的甲痕,甚至具体指出是文德皇后、窦皇后或杨贵妃三位的指甲痕。这一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但属无稽之谈,北宋时期司马光就已经考证指出,铸造开元通宝钱时,窦皇后早已去世,文德还没有被册立,杨贵妃甚至尚未出生。著名的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认为,在钱币的背面铸月纹与中国铸钱的传统不符,可能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台湾的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纪范(纪范:钱币背文标明铸钱范号)的符号。尽管有上述说法,我们今天仍然不能解释清楚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月纹。

……

“开元通宝不仅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地位,而且对周边的国家以及地区也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国家不但流通使用开元通宝钱,还直接模仿开元通宝钱,铸造了他们自己最初的钱币。开元通宝早已成为整个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内各国铸钱的标准,其影响超越了国界,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并且是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