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有何不同?哪些人需要长期服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是临床上常用的抑酸药,属于质子泵抑制剂,易浓集于酸性环境中,特异性地与胃壁细胞表面的H+-K+-ATP酶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抑制该酶活性,使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运到胃腔中,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使胃液中的胃酸量大为减少,对基础胃酸分泌和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亦可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此外,由于对质子泵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故抑酸作用时间很长,待新的质子泵形成后,才能恢复其泌酸作用,单次口服抑酸作用可维持24小时之久。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可与抗菌药物合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还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溃疡样症状的对症治疗及酸相关性消化不良。

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抑酸剂,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孙药师为大家解释清楚:

1.作用机制:我们的机体主要通过3种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分别是H2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促胃泌素受体,激动这3种受体最终都要通过质子泵才能分泌胃酸,雷尼替丁主要作用于H2组胺受体,作用于胃酸分泌的一个分支环节,通过拮抗H2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主要作用于质子泵,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而抑制胃酸分泌。

2.抑酸强度和作用时间:奥美拉唑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抑酸作用强大而持久,可显著升高胃内的PH,使胃内达到无酸水平,作用时间可持续72小时,而雷尼替丁作用于胃酸分泌的一个分支环节,抑酸强度和作用时间均不及奥美拉唑。

3.作用特点:奥美拉唑对基础胃酸和食物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通常人体在夜间迷走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胃酸分泌,因此,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或消化道溃疡患者容易出现夜间酸爆发,导致反流、烧心、腹痛等症状,雷尼替丁对食物刺激引起胃酸分泌疗效不佳,但可有效抑制夜间基础胃酸分泌,睡前服用,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4.适应症:奥美拉唑抑酸作用强大,可提高胃内PH,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提高胃液内抗生素浓度,常与抗生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雷尼替丁则对幽门螺杆菌无效。

5.安全性:在安全性方面,奥美拉唑常见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超过1年)可能会增加急性间质性肾炎、胃肠道恶性肿瘤、骨折、肺炎、伪膜性肠炎、B族维生素缺乏、低镁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建议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最低剂量和最短疗程奥美拉唑进行治疗。雷尼替丁常见腹痛、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和乏力等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要优于奥美拉唑,但是容易产生耐受性。

奥美拉唑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疗程通常为4-6周,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奥美拉唑对某些疾病可能会有所获益,主要包括:

1.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食管炎,有研究证实,长期服用奥美拉唑可改善食管炎反流症状,延缓食管炎进展为食管癌,但是由于Barrett食管进展为食管癌的风险较低,因此,无症状的Barrett食管患者不建议长期服用奥美拉唑。

2.胃食管反流病:长期服用奥美拉唑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烧心、反流症状,预防食管炎复发和食管狭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控制症状的前提下,尽量按需或间断服药。

3.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抗血小板药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诱发胃、十二指肠出血、溃疡、穿孔,长期服用这些药物联合奥美拉唑,可保护胃黏膜,预防溃疡病,降低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