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标哥的《玩味茶事》一书,觉得他对茶的认知颇有境界。关于我国的茶文化,那是与酒文化并驾齐驱的存在。如果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何以醒酒,唯有香茗。

说起我国茶文化,那可谓源远流长,而古代文人墨客既喜酒又多爱茶。不知何时起,饮茶也成为达官贵人极富仪式感的雅事,甚至在饮茶选址上就极尽唯美。直到现在一直奉行北方饭局喝酒,南方生意喝茶。

茶性恬静淡泊,品茗宜优雅安静之所。难怪明代徐渭曾总结道:“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何谓好茶?自然之味,老少皆宜,清幽淡雅是也。试茶者先让孩童饮之,孩童无他心,若他们喜欢,就八九不离十了。 浓腻苦涩、五味杂陈,小儿闻后避之唯恐不及,这肯定就是劣茶。好茶清香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 ;劣茶气息浊重不堪,久饮嗅味尽失。

那么怎样判断茶是好茶呢?标哥在《玩味茶事》一书中总结了四大要点。

一、茶叶的外观。茶叶的外形千奇百怪,条索形、卷曲形、长条形、圆形。 无论茶叶的形状如何,都是从茶叶的条索、老嫩、粗细、轻重、整齐度 去评判。通常以条索纤细紧实、空隙小、体积小者为佳,粗大宽松者为次。 总之,只要是紧实、沉甸甸的,没有黄片粗枝的,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二、茶叶的光泽度。不同产区、不同工艺的茶,很难主观地去说哪种颜色的茶是绝品 ,但是有一点可以对茶进行客观评判,那就是茶叶的光泽度。 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茶,只要看起来光亮、油润、有质感,便是好茶。

三、茶叶的干湿度。各类茶叶的含水量标准是保持在5%—7%,超过 8% 茶叶容易陈化, 超过12% 茶叶易霉变。时下有很多茶农在制作毛茶时,故意把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十几,这样茶叶的重量就会增加。然而这种毛茶在刚出炉初喝时会感觉很不错,但过段时间味道会全变,得不偿失。

四、茶叶的汤色。汤色是指茶叶冲泡后茶汤所呈现的色泽,分正常色、劣变色、陈变色三种。正常颜色,指正常采制条件下制成的茶,冲泡后茶汤呈现该有的正常颜色。比如,绿茶或青茶冲泡后呈现绿色或绿中带浅黄(也称鹅黄)色 ;红茶则呈现红色或金黄汤色,红艳明亮。劣变色,指由于鲜茶叶 采运或初制不当,造成茶汤难以呈现出该有的本色。比如,劣变绿茶的汤色呈现灰褐色或黄中带红色。陈变色,指因制作过程中的陈变导致茶汤 难以呈现该有的本色。比如,茶叶杀青后没及时揉捻,揉捻后没及时摊凉或干燥,都会使新茶的汤色呈现陈茶色。

总之,制作得当的新茶,汤色明亮, 晶莹剔透 ;陈茶化的茶,则汤色黄褐灰暗,浊气横生。 以上为“察颜观色”之外在见解,下面再谈谈茶叶内质之魂四大要素。

一、嗅香。不同的土地、气候、品种、制作工艺,使各类茶的香气各具特色与风格。整体可归纳为纯、浓、鲜爽、平、粗五大评判要素。 纯 :香气清纯,没有杂味与腻感。 浓 :香气浓烈、绵长。 鲜爽 :香气新鲜,嗅之使人有神清气爽之感,如身临高山或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有种在高负离子空气中的感觉。 平 :香气平淡,无杂异怪味。 粗 :有香,但香中带杂,呛鼻有辛辣感。

香气的持久度也是评判茶品质的一个因素。我将好茶的判断标准浓缩为简单的四个字——清幽淡雅,而茶的持久度就体现在“幽”字上。“幽”, 指茶的香气幽久绵长。 关于嗅香可总结为:清者为纯,香而不腻为雅,淡而有味为幽。有此特征者, 好茶无疑也。

二、品茗的滋味感。滋味, 指饮后的感觉。醇正好茶滋味鲜爽、醇和、 幽香、回甘。次等茶饮后滋味体现为苦涩、粗杂、刺激性强,也有人把 这种表现理解为浓厚、回甘力强,特别是老一辈的饮茶者常把这种劣味刺激的体现描述为“有肉”“饱嘴”“够力”。

三、水质决定茶汤口感。好水泡好茶,粗水烂胃肠。除去水质因素, 有时我们感觉在即饮茶汤后,舌面或舌底有附着物,使舌面有粗涩感, 这是因为茶汤中的颗粒物较多。颗粒物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是茶叶加工过程不卫生,有灰尘、沙土附着,或用炭火烘焙不当造成木灰颗粒,这属于外来的粗颗粒物 ;二是颗粒释放关乎茶质,比如低海拔生长的茶叶因气温高,生长速度快,叶片肥厚而纤维不紧实,经过制作与高温烘焙后, 一经浸泡,茶叶边缘的碎屑与颗粒就会溶于水中,使茶汤中颗粒物变多, 茶汤变粗,这属于内生的颗粒物,饮后会有滞钝、涩的口感。

四、饮茶后对叶底的评判。 很多人喝茶,都会习惯把盖碗拿起来嗅一下,然后用盖子戳一戳茶叶,这个环节的专业术语叫“观叶底”。一般来说,制作到位的茶,在充分冲泡后,叶片舒展完整,颜色均匀一致,且没有明显的爆点或瑕疵即为好茶。

综上所述,一片茶叶,无论品种,只要其生长之地有足够养分,生态环境良好, 这片叶子便能传递给人们一杯草木精华。因此,好茶饮的是水土精华,自然之美。是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朋友们喝茶还是喝好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