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山东即墨一农民正给自家田地浇水。忽然水渠里闪过1条金色的鱼,他扑上去便抓。谁知,水里并不是鱼,而是1个硬邦邦的东西,扎得人手疼。农民将其捡起一看,不由得大喜。

这个扎人的东西,底部是正方形,上部像个乌龟形状,拿在手中沉甸甸的。

他放在水里仔细搓了又搓,拿到阳光下一看,还发出金色的光芒。

“这不像铜,倒像是金子。”在农村,虽然金子少见,但是铜,他可见的多了。

这个推断让农民心里一阵激动:这下可发财了。

这么想着,他趁四下无人,急忙把“金龟”揣进兜里,跑回家去报喜。

刚一进院,就迫不及待地把正在喂猪的媳妇拉进屋里,媳妇正要发怒,他急忙比了一个“嘘”的手势。

媳妇见他神秘兮兮的,抱怨道:“什么事儿啊,快说,猪还没喂完呢!”

他急忙掏出兜里的“金龟”,放到媳妇面前,说:“我刚才挖地的时候挖到一个‘金龟’,你不是一直想要个金手镯吗?这下有着落了。”

说着还用手掂了掂,“够你打好几个手镯了。”他得意地说道。

他媳妇斜睨了一眼那个“金龟”,不屑地说:“什么‘金龟’?你别想着弄个铜疙瘩糊弄我!”说完又去院子喂猪去了。

见媳妇不理他,他抱怨了句“头发长,见识短”后,把“金龟”用布包起来,放到柜顶, 也回田里继续浇地了。

等农民晚上干完活回来,一进屋就把那个金龟够下来,仔细端详。

正在做饭的媳妇也好奇地凑过来,拿过去翻来覆去地看。

突然她说了句:“确实挺像金子。”农民听媳妇这么说,一下乐了:“说得好像你见过金子似的?”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隔壁李大娘的金耳环可是天天在我跟前晃悠!”媳妇不服气地说道。

农民正要说什么,突然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一样:“媳妇儿,你快看,底下还有红字呢!看来是个老物件,没准是皇宫里面的呢!”

听他这么一说,她媳妇顿时来了精神:“是吗?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可发财了,这东西应该值不少钱吧!”

夫妻俩抑制不住的兴奋,决定找个“明白人”看看。两人急匆匆地吃完晚饭,来到村里最有文化的一个老人家里。

那个老人仔细看了后,说这东西可能是个印玺,至于具体是谁的,他也不知道。他建议农民夫妇俩去问问文物站的人, 因为它很有可能是个文物。

“文物不就更值钱了。”想着穷日子总算快过到头了,夫妻俩激动得一晚上没睡。

次日一大早,两人就花钱雇了辆拖拉机,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县文物站。听说他们要鉴宝,工作人员看着两人的穿着打扮,一脸不屑,可当他们掏出那个“金龟”后,工作人员的眼睛立马亮了起来,赶紧把他们请进屋。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枚汉代的金印,这枚金印为扁正方体,上面有龟纽,它的通高2.1cm,边长2.5cm,重量为96克。

金印上的龟纽造型精美,金龟探着脑袋,伸着四肢,缩着尾巴,憨态可掬的样子。龟身各个部位布满不同的纹路。

史料记载,古人通常都会在印玺顶部钻个小孔,用绳子穿起来,称之为“印纽”,后来,才慢慢发展成,在顶部雕刻装饰不同形状的印纽,象征不同的官阶。

《汉竹仪》中有明确记载:列侯,丞相,太尉等黄金印,龟纽。

汉朝时,龟的形象被正式纳入了官印体制,并明确规定:只有够级别的官员才可以使用龟纽。

根据龟纽和材质,可以判断这枚金印的级别很高。

再翻到底部,只见上面的印文是用篆书凿刻的4个醒目的大字:诸国侯印。

毫无疑问,这是诸国侯的金印。这个发现让专家们兴奋不已,要知道我国发现了多枚金印,可诸国侯金印却仅此1枚。

兴奋之余,专家们想弄清楚这到底是哪位诸国侯的金印。何为诸国侯呢?历史考古大家李学勤从印文出发,认为诸国侯可以理解为封地在诸国的王侯。

可是,诸国早已不复存在,任专家翻遍史书,也没有在此地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人。

专家们又想,汉代王侯死后一般都葬在他的封地,并以封地称呼自己。而金印出土于即墨。

那么,能不能以此来推断金印的主人呢?

专家们随即找到了《即墨县志》,上面记载,公元前128年,西汉武帝册封刘寄之子刘建为皋虞侯,而封地正好是在如今的即墨县。

因此,专家推断刘建就是诸国侯。

当然,这只是合理推断,并不能因此下定论,还需要进一步去考证。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枚金印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汉代诸王侯的印 章在尺寸,重量,形制上,都有严格规定,而“诸国侯印”的发现,恰好印证了史书的记载。起到了“证史”的作用。

再加上这枚金印,从印文的雕刻手法来看,正是篆书向隶书演变的代表,所以它的历史价值是很高的。

专家们耐心地给夫妻俩讲解了这枚金印的价值,又普及了《文物法》,夫妻俩这才意识到,他们原来的想法多么愚蠢。于是,二人当即拍板决定,把这枚金印交给国家。

为了感谢二人,工作人员还特意为他们申请了600元奖金。

1986年,诸国侯金印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即墨博物馆。

感谢这对夫妻的发现,使它成为我们探索中华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