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群雄争霸,各方割据诸侯王势力,在历史书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时期,出现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乱世奸雄的曹孟德,武艺盖世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儒将风流的周瑜。

历来皇位的继承交接都是传子,这个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东吴,孙策在离世之际要把统治权给弟弟孙权?

孙策的武艺很高,人称“江东小霸王”,时人经常拿孙策和霸王项羽比较,认为孙策就是在世项羽。虽有百般武艺,但孙策统治江东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孙策的父亲孙坚奠定了江东的基业,然而孙坚在和刘表作战时不幸阵亡,那个时候的孙策仅仅16岁。

年仅十六的孙策难以服众,不能继承孙坚的统帅之位,这个时候的孙策认识到实力才是乱世生存之道。于是,他从基层开始学习,慢慢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军事水平。后来孙策投靠到袁绍手下,短短几年,就成长为袁绍手下的将军。

袁绍在军营中任人唯亲,赏罚不明,士兵都离心离德。孙策也清楚袁绍为人,于是离开袁绍的势力。离开袁绍之后,孙策仿佛如鱼得水,他具备超人的军事指挥素养,高强的武艺,加上周瑜等一众的辅佐,很快,孙策在江东有了一席之地。

公元200年,孙策在一次打猎中,被刺客刺杀,回到家中不治而亡,世人皆叹,天妒英才。孙策在弥留之际,思考自己的统治之位该传给何人。摆在孙策的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的儿子孙绍,二是其弟弟孙权。

自古以来,江东就被当地豪强世家所控制,这些世家的门生遍布江东各界,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每个豪强世家互相都不服气,认为自己所在的世家才是江南的最强者,所以在孙策统一江东之前,江东四分五裂。现实的情况严峻,如果孙策的继承者没有才能,江东必将不属于孙家,而且江东会再次分裂。

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只有七岁,七岁的儿童在战乱时期必然会沦为权力交替的牺牲品,汉献帝就是例子。如果当时的局势统一,战乱平息,还可以设立辅政大臣辅佐孙绍,让权力平稳的过渡,但是当时的局面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孙策不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说明孙权的军事才能卓越、政治素养很高。孙权从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八岁便能吟诗作对,长大之后跟随孙策身边南征北战,在多次战役中出谋划策,能文能武,在军中颇有威望。如果拿孙权和孙策比较,孙策在武艺方面强于谋略,孙权在谋略方面强于武艺,两人都是江东豪杰。

当时江东的政治局面可以做一个分析,江东的根基是孙策和周瑜一等大将打下来的,孙权在其中也立下赫赫战功,周瑜等一众大臣和将领对孙权的能力很认可,孙权如果继承江东之主,大臣没有意见,孙策势力的内部意见是很统一的,这可以保证权力的和平交替。孙权是孙策的亲弟弟,这也不会把权力落入外人手中,如果孙氏集团的权力和平交替,当地的豪强世家也就没有机会趁火打劫。

孙策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北方处于半统一的局势,曹操当时统治了一半的北方,这个时候不是东吴出击的最好时机,他认为现在东吴需要修养生机,发展自我,操练兵马,等待最佳时机一统天下。

在地理上,东吴坐拥长江之险,北方的战局暂时波及不到东吴,东吴可以在这个时候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找一位能够治理和发展东吴的人才。

前文说道孙权的谋虑强于武艺,在治理东吴这方面能力出众,孙策自已都认为自己的治理能力不如孙权,孙策说“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所以孙权就是继承江东之主的最佳人选。

200年,孙权继位成为江东之主,孙策的儿子孙绍被封为上虞候,孙绍得到孙权的善待,生活富足,安逸悠闲。试想,如果孙绍继位,那么他的下场一定很悲凉。

孙权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展东吴。在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之时,孙权和刘备结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大破曹军,曹操狼狈逃窜回许昌。

东吴的孙权的治理下,力国富民安,军事实力强大,公元229年,孙权在东吴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