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家族的兴起是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兴宋盛。根据这一规律,进士家族的出现及发展也出现相同的变化,并稍晚于科举制度的变化。

这是因为隋朝时刚刚开始科举制度,唐朝时期才被发扬,结合上文所说,进士家族的定义可知,在兴盛的唐朝时期,一家之中出现两个进士的概率才开始提升,因此,进士家族出现略晚于科举制。

另一个促使进士家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唐代当权者的科举偏好的改变。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从科举考察中的喜好由文学开始向经学转变。

唐玄宗时期,经学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国家机器对经学的认可促进了经学在科考中的地位。而通常来说。经学比文学更容易传代。这就促进了进士家族的繁荣。

等到宋代,进士人数不断增多。根据文献统计,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试,各种科目登第人共约有11万人,这个数字在人口较少的古代而言,已经不算少量。

这导致宋代时期的进士家族数量也不断增多,远远超过唐代时期。这一点与宋朝普遍存在的“重文轻武”思潮是分不开的。

在分类中,唐朝进士家族还是以传统的几大家族为主,比如曲阜孔氏、京兆韦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以及荥阳郑氏等,这些家族普遍具有世家底蕴。

唐末五代时期,世家大族开始衰落,直至宋朝,文人的生存环境变得宽松,江南文风鼎然,进士人数增多,此时,世家大族已经不是进士家族的主要构成。

宋朝初期比较具有特点的进士家族是移居进士家族。此时正刚刚经历了两朝交替的动乱时期,更有唐末五代的频繁更迭,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了这一类别的进士家族产生。

他们往往是为了躲避战乱,举族迁移,通过科考振兴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比如福建浦城章氏,根据史料记载“浦城章氏,尽有诸元……其后自闽徙居吴中,族属既殷,簪裳益茂,至今放榜,必有居上列者。章氏自有登科题名石,刻在建阳。”

另有平民家族可述,区别于以上种种离不开家族底蕴的进士家族,平民家族是完全在贫寒出身的情况下通过科考实现阶层跃迁,成为进士家族的。

平民进士家族的形成通常更加艰难,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上品无寒门”的情况,但是家学渊源非一日之功,平民科考往往是举一家、一族之力供养,才能出现一个进士,何况几代之内出现两个进士以上。

不过,宋朝的崇文风气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促使了这类进士家族的产生,比如北宋时期的韩亿,是咸平五年进士,他年少时“学书无纸‚庄门前有大石‚就其上学字‚晚即涤去”,是典型的贫寒出身。

因为他家因庭院栽有梧桐,所以被称作桐木韩氏。其族连续四世共11人进士及第,因此桐木韩氏归入平民进士家族。

进士家族发展变迁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析,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家族内部的变化。

从外部环境上看,进士家族虽然唐宋时期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但其变迁的特点仍主要体现在数量、地域和类型几个方面。

唐代时期的世家大族开始受到当权者的打压,但是从进士出身上看,这一群体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是,唐朝的进士家族多在北方,并且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垄断式家族的特点。比如州、陇西、京兆、清河、范阳、赵州、荥阳等,这些都是传统北方世家大族集中之地。

而与之不同的是,宋代南方进士家族的数量不断增加,寿州、泰州、歙州、洪州、吉州等都是宋代南方家族的主要集聚地区。南方的进士家族的出现是从零开始的,但是后期的增长数量逐渐超过唐代时期的北方进士家族。

宋代时期的进士家族类型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唐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占大比重变为移民家族和平民家族。

同时,从传统旧家族分离出来的分支家族依然希望通过参加科举以维持前辈族人一直以来坚持的经学传家的传统。所以在宋代进士家族中分支家族的比例也较高。

总结外部因素来说,科举制度的变动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原因,宋代科举制度相比于唐代的不同之一就是对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的增加和科举取士偏向寒门的转变。

另外,世家大族的旁支家族为了在世家式微的宋代寻求出路,代表之一就是江西黄氏黄纾子黄德一支。

同时,影响这一变迁的内因是世家大族经世累积的家族底蕴的影响。此处的家族底蕴并不仅仅是说物质的累积或者关系网络的交互,而是每个经久不衰的世家必然包含的家风家训。这些精神的传承也会促使个人的不断发展。

唐末宋代进士家族的变迁原因是复杂的,由内因、外因相互影响导致,从内因上看,家族内部的规训、风气和传承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谋求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外因上看,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新宇. 科举制实施后进士家族的变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22.

2、潘猛补.宋代瑞安曹氏家族科举仕宦考论—兼驳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