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东北老物件(24)――拉合辫

拉合辫,那可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拉合辫,简单地说就是泥和野草搅混在一起的一种草辫子(也称“泥绺子”),也是把野草加工成建筑材料的一种技术工艺。东北百姓也称利用野草建造房子的建筑方法为拉合辫,用这种拉合辫建造的房子称为拉合辫房子。

建拉合辫房子要先准备野草或者稻草、麦草。野草,随便草甸子里多得是,打够用拉回家里备用。稻草、麦草,东北也不缺。另处,还需要备足适量的黄土、石料、木料等。然后就可以开工了。

首先要在选好的建房的地方挖地基,在挖好地基上放一些大块石头,然后开始立房柱脚,竖房架子。也有事先把房架子(人字梁)准备好,到时竖起来,再用几根柱子支撑起来,打好拉子(临时斜梁),这样房子的雏形就完成了。最后,用一块红布挂在房梁上。房架子有了,可墙和顶在哪儿呢?拧拉合辫就开始。

先在将建造的房屋附近挖了一个大点的圆坑,不需要太深。在大坑的一圈,挖几个半人深的小坑。先是向大圆坑里倒入水,然后再倒入黄土,一起和成泥,待坑内的泥浆比例合适后,醒一会充分融合后,拧拉合辫的人跳进齐腰的小坑里,双手刚好可以放进大坑里,抓一大把草,分成均匀的一把一把缕好后放入大泥坑里,然后顺势拉开拉长,用双手不停的在泥里卷着泥浆滚动拧动,让草把卷上粘糊糊的泥,卷得越瓷实越好用。待草和泥形成一体,再将它盘成一个8字形,依次码放在小坑边备用。所以民间有形容拧拉合辫:“拧上七,带上八,结结实实上房朳”。

我们当地人,就将这种用泥浆浸泡,定型为8字形泥草辫叫“拉合辫”。据说,“拉合辫”是满语,具体什么意思不知道。但我倒觉得不像满语。这8字形泥草辫,可以合成8字型使用,也可拉直了如1字型使用。所以,我猜想,先人们是不是依此“拉”与“合”而命名的。

那时的东北人很热情,只要听说谁家要盖房子,村民们就主动去帮忙。男人们搬石头、拧草辫,码墙……活比较最;女人们就只管洗菜做饭。孩子们呢,喜欢热闹,谁家建拉合辫房子,也是村里的大事,所以,孩子们都去凑热闹。但家长是不让他们靠近。

拧拉合辫的人是小工,码墙或者说编墙的人才是师傅,主人一般要提前请的。有专门侍候码墙师傅的小工,他们拿起二齿叉子把拉合辫拖走,交给码墙师傅。我十三四岁时,家里盖这种拉合辫房子,我便参加劳动,但只能做侍候码墙师傅的小工,帮助运拉合辫,给师傅打下手。那码墙的师傅是本村三十多岁的青年,手脚利索,干得好还快,技巧好,所以,谁家建拉合辫房子,他都是码墙第一师傅。能干,体力消耗大,他真能吃。我就见他一顿饭,吃四大碗高粱米饭,还有两大碗豆腐,两大碗猪肉粉条。

码墙师傅都是有经验手艺人。一般两个师傅站在一面墙的里外,一个人把一端,按墙的一定宽度,把“泥草辫子”铺到地基上,有的遇到房柱脚上时,拉合辫还要绕在其上。这样依次一层层地编码好,编码完一层中间填一层土,不留空隙,上去踏实,然后再进行下一层。整个房子的四面墙壁,就这样编码起来了。这样编码的墙面不仅平整,而且层与层、辫与辫还相互“咬”住,上下缠结,连成一体。墙体码完以后,要“晾”上几天,让墙体自然下沉夯实。

墙体下沉好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抹大泥。把用细草和土合成的泥团用双手使劲噼里啪啦摔到墙面上,也不用泥板子,就用手掌把粘在墙上的泥团抹平溜光即可,这样墙面也不开裂,还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墙体做好,就做房顶。房顶也用这拉合辫铺,做好房架子后,先在房梁上铺一层秫桔或者木条子,然后把一条长拉合辫在中间最顶端的房梁上对折,这样,拉合辫就挂在最上边的房梁上了。尔后一个拧一个往下接,直到整个房顶铺满为止。然后再在拉合辫上面苫房草。一座房子就这样盖成了,它就是这无数“拉合辫”组成的堆集体。东北的冬天冷,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要把龟裂的墙面重新抹遍泥,不让它透风。房顶上的草,隔几年要重苫一次,保证屋子暖和。

“拉合辫”的一大特色就是墙体不用坯垒,不用砖砌,而是用草辫一层一层盘起来的。有人说,相比东北的地窨子、窝棚、马架,这种“土的掉碴”的茅草房是住宅建筑史上的一个进步。它有许多优点,一是就地取材,草泥不用花钱;二是建筑方便省事,把拉合辫编码即可;三是比纯土房坚牢,维持的时间长;四是保暖,在寒冷的北方,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东北越往北,建这种房屋的人家越多。农村老家还有一幢拉合辫房子,据老人们说,它已经有六七十年了。没有人住,也一直未倒塌。

今天,拉合辫房很少见了,人们大都住上了砖瓦房。但是我村中的老人说起拉合辫房,他们还都留恋原先住过的泥草房,说这种房屋冬暖夏凉。比现在的砖瓦房好。拉合辫,弥漫了谷草和泥土的芬芳,凝聚了汗水和雨雪的湿润,成为一代人越来越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