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八纲是中医学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历代医者从实践中总结的理论,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就八纲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简述如下:

01证分阴阳,统领六要

阴阳是由太极分出来的,它是表里寒热虚实六要的总纲,代表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切疾病的属性,都可用阴阳分成两大类,例如,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

在症状上,凡属里、属虚、属寒,以及无热恶寒多汗,或腹冷面白,郑声,小便清白,大便溏泻,完谷不化等,都属阴症的范畴。凡属阴证,多取任督脉经穴以温阳散寒;在施术上,宜多灸少针,还要久留、慢出针。若阳虚,症见怯寒怕冷,面色觥白,宜重灸少针;阴虚,症见潮热盗汗,咽干喉痛,宜多针不灸(详见表一)。

02病有表里,刺分浅深

表里是用来辨别病位浅深的两个纲领。是用来概括、表示病邪侵犯人体的部位与病情浅深的一种辨证方法。正如张景岳所说的“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先舍于皮毛。”“里症者,病在内在脏也”。

说明六淫之邪,侵袭机体,先伤皮毛,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肢疲,以及苔薄、脉浮者为表症。凡属表症,以汗而发之,针灸多取督脉之大椎、身柱,膀胱之风门、肺俞,肺经之少商,大肠经之合谷、曲池等经穴疗之,因这些经穴多属阳主表,具有卫外驱邪之力,宜肺解表之能。

在施术上,宜浅刺急出,不留针,以达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从外而解。

若病邪内传,出现高热、神昏、烦躁口渴,小便赤,大便秘,苔黄、脉数者为里证。凡属里热者,以热者清之,可取督脉大椎、十二经井穴以泻阳经之热而开窍,配手阳明曲池、合谷,足阳明天枢、足三里以通腑泻热。

在施术上,宜深刺,用泻法以达通附泻热之目的。

以上是表里分症的一般规律,若系表寒和里寒之症,宜用灸法,表热和里热之症,宜针不灸(见表二)。

03病有寒热,刺分留疾

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用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组证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面张景岳更明确的指出“寒热者,阴阳之化也。”辨别寒与热的方法,可从口渴、二便、脉搏、四肢等方面来认识。如症见四肢厥冷,恶寒不渴,腹痛便溏,踡卧喜静,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而沉者,属寒证范畴,凡属寒证,以寒者热之,可采取任脉(气海、关元、神阙),督脉(命门、阳关)、肾经、脾经俞穴,给以温针久留,以达温里散寒,回阳助气之目的。具体运用,还分:

(一)温中散寒 用于胃中寒湿,可取中脘、建里,久留、温灸。

(二)培补命火 用于虚寒腰痛,可取命门、阳关,久留、温灸。

(三)温通经络 用于痿痹证,可取局部经穴,久留、温针补法。

若症见高热烦渴,舌绛赤而苔黄厚,脉数有力,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属热症之范畴。

凡属热症,治以热者清之,多取督脉大椎、身柱,大肠合谷、曲池,胃经三里疗之,给重刺疾出,以达泻除阳经邪热之目的。具体运用还分:

(一)清热开窍 用于高热神昏,可取人中、百会之类。

(二)清热养阴 用于阴虚内热,可取太溪、阴郄之类。

(三)清热解毒 用于高热内蕴,可取少商、合谷之类(见表三)。

04 病有虚实,刺分补泻

虚与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治疗应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来分别宜针宜灸。

凡患者体质、病情表现有余,结实,强盛者称为实症;凡体质、病情表现不足、衰退,松弛者称为虚症。如久病消瘦,四肢乏力,食纳不佳,气虚心悸,征仲自汗等为虚证,可取任脉(气海、关元),脾、肾经穴,督脉(命门、阳关),给予轻刺补法或重灸少针,以达补虚、振奋阳气之目的。

若暴病体壮,狂妄谵语,疼痛拘急,胸腹脘胀,便闭等为实证,可取督脉(大椎、身柱、人中)、胃经(足三里、丰隆)、三焦经(支沟、外关)、大肠经(曲池、合谷),给予重刺泻法,以达泻实之目的(见表四)。

全文查看: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