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在河北广平府风正村(即今河北鸡泽县风正村)有一户田姓大家,家族中一位名叫田好谦的男子,自幼聪明好学,成年之后又精通经商之道,一直将家族产业打点得紧紧有条,甚至将商业版图扩大到了中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有一次,他外出到东北一带查账的路途中遇到了一群入关作乱的清兵。慌乱之中,他只顾着逃跑自保,没成想方向不对,导致自己越走越远,甚至误入了朝鲜。由于当时他在情况危急,所以他在逃跑时身上的盘缠都散落得所剩无几。

于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为了讨条活命,只能靠沿街乞讨为生。之后的几天,田好谦回家的心思越来越强烈,但迫于当时关内动乱,如果他执意孤身一人返回的话,一路上会遇到的风险不可估量,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 于是他说服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并暂时混迹在难民堆里向朝鲜士兵讨饭吃。

然而,那些士兵们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直接将吃剩的饭倒在了地上。见状,一群难民蜂拥而上,开始抢食地上的残食。而田好谦却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愿受此屈辱。当时,这一幕恰好被在场的一位士兵看到了,并觉得此人定有猫腻,于是他便将这一情况告诉给了具宏大将军。将军听后,认为田好谦十分有骨气,于是便叫人把他带到了军营。

之后,在同田好谦交谈中,将军得知了他的遭遇,并了解到他出生名门,精通从商之道,还是个能读会写的文化人。于是,他便将田好谦虚留在了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事实也证明,具大将军的确是慧眼识人。

1644年,朝鲜军营内部有人带兵发起叛乱。为了保住仁祖的皇位,具宏将军亲自上阵带兵镇压。当时作为他身边红人的田好谦凭借着自己对战局的一番独到见解,并提出了有利的指挥意见,最终帮他顺利地度过了这次叛乱危机。

经过此事之后,仁祖为了犒赏田好谦,直接将他封为了通政大夫。就这样,原先流落街头的异国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朝鲜官员。之后,田好谦随着政绩的不断累加,最终升任为了正二品之职,从此平步青云。甚至还在朝鲜娶妻生子,扎稳了脚跟。 虽然田好谦过着衣食无忧,高官厚禄的生活,但朝鲜对他来说毕竟属于异国他乡。

在他心里一直惦念着的就是如愿回到广平府。只可惜,当时的他身兼重职,又被委以重任,根本不可能抛下一切回到家乡。 因此,每当他抑制不住浓烈的思乡情时,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久久叩拜。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也会带着家人过节。一年到头,春节贴春联,包饺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他一样都不肯落下。随着家中子女逐渐长大,田好谦就会为他们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并劝告他们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1687年,77岁高龄的田好谦因病离世。自此,他再也没能完成生前回到家乡的夙愿。但在他在临终之际。依旧不忘提醒子女,等待日后有机会一定要回到中国去到广平府寻找自己的根。

直到1706年,田好谦的儿子田会一在去往清朝办理差事时,特意带着田家在朝鲜的族谱,四处托人打听广平府。甚至还得知有一位名叫田思齐的状元就是自己的同族人。

只可惜由于当时出差时间紧迫,所以田会一还没能等见到田思齐,便匆忙返回了朝鲜。只不过他在临行前特意托人将父亲生前的画像和信件在之后转交到了田思齐的手上。田思齐收到之后,便将田好谦及他在朝后辈的名字写进了老家的族谱。

之后因为战乱的原因,两家异国宗亲彻底失去了联系。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田好谦第19代后人田文俊凭借着自己从商多年积攒下的人脉,终于联系到了在中国广平府的田家人,两方并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2004年,田文俊带着田家在韩的多位后辈回到了广平府,完成了祖先田好谦生前的遗愿。当他们踏足这片老家的土地时,风正村的村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着身处异国,却和自己有着血脉之亲的人们。在田家的祖坟前,田文俊等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归亲仪式结束后,田文俊又为自己的老家捐赠了发展资金,并且还与周边的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