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云南巡抚朱国治劝夫人自尽后,坐着八抬大轿来到吴三桂谋反的誓师大会上。吴三桂疑惑:“你这一身的血是?”朱国治义正词严回话:“是我儿子和女儿的血。”吴三桂大惊:“你竟手刃了自己的儿女!”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云南巡抚朱国治是个狠人。在康熙意图撤三藩之前,他就紧咬着吴三桂不放。屡次上奏折弹劾吴三桂有不臣之心。这时候的朱国治还只是一个潮州知府,从贡生被授官职,一路升上来,全靠头铁。

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意图谋反,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时机不对,无人敢言。朱国治就在奏折中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痛批吴三桂拥兵自重,望康熙尽快撤三藩。

康熙内心也很无奈:撤三藩我还用你提醒我,我不想撤吗?你看我敢吗!于是,康熙就在朝上玩了一招坐山观虎斗。因为彼时吴三桂也上了一道奏折,和朱国治恰恰相反,两个人互咬,必须要康熙二选一,大有不是朱国治死就是吴三桂亡的架势。

康熙特意将两份奏折公开给了朝臣,结果并不意外。

朝中大臣多是受过吴三桂的好处,指鹿为马,斥责朱国治胡说八道。康熙没有办法,只好将朱国治抓了起来,治他一个挑拨离间之罪。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安抚吴三桂,眼下的时局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一方面是如果不把朱国治抓进京,那他就会遭到吴三桂的迫害。“治罪”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然而,吴三桂不肯罢休,非要康熙杀了朱国治。就在这个节骨眼,康熙不得不做出一个违心的决定,让明珠给朱国治依法惩处。

明珠熟悉大清律法,恭敬地对皇帝说:“依法当腰斩!”康熙终究是不忍心,示意明珠给个恩典,于是明珠将腰斩改为斩首弃市。

在临行前,康熙将朱国治叫到身边,恳切的交谈一番。康熙看着朱国治慷慨赴死的样子,叹口气道:“朕知道你没有诬陷吴三桂。朕也知道吴三桂要反。朕早晚要将他斩草除根。”

朱国治疑惑不解。康熙继续解释:“可眼下不是一个好时机。朕必须要用你的头换取一些时间。就像朕当初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朕和太皇太后没办法动鳌拜,必须要用苏克萨哈换朝廷两个月的太平。”

朱国治瞬间明白了康熙的意图,他并不恐惧,表示自己愿意用鲜血为康熙撤三藩践行。康熙甚是感动,承诺朝廷并将善待其子孙后代,永葆朱家富贵。

朱国治谢恩后即将被押赴法场。康熙却突然叫住了侍卫,不仅免了朱国治的死罪,还将他派到了危险之地做了云南巡抚。原来康熙是想看看朱国治头有多铁,见他果真不怕死,深感宽慰。

“朕不想做一个昏君。朕想把你送到吴三桂的身边,去敲山震虎,看看他到底有何居心,你可害怕?”

朱国治躬身再拜:“臣已死过一次,还有什么可怕的!”

就这样朱国治这个云南巡抚走马上任来到了吴三桂身边。在得知吴三桂谋反后,朱国治明白自己如果不投靠这个逆贼,整个朱家都将被吴三桂灭族。

他冷静下来后做两个选择,一个是快马加鞭给康熙送信,言明吴三桂已反。另一方面他狠下心劝说夫人,与其留着被吴三桂诛杀,不住自己保全了颜面。夫人自尽后,朱国治又将一双儿女杀了,一身鲜血地来到吴三桂面前。

他痛骂吴三桂:“你两度背主反叛,上悖天理,下祸黎民,你不要脸,早点死了得了!”吴三桂的历史大家就都清楚,明朝永历帝朱由榔就是被他绞死的。他背叛大明后,又因为名妓陈圆圆冲冠一怒,投靠了大清。

此时,他又做起了自己的春秋大梦,想要再次推翻清廷。

吴三桂听完,冷笑一声:“我何时在乎过天下人的看法。”随即命人将朱国治斩首祭旗,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吴三桂正式起兵。

影视剧对朱国治的形象给予了很正面的演绎。而清史上的朱国治虽不失为一个忠臣,但也算不上一个好官。

1647年,朱国治由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大理寺卿。12年后升任江苏巡抚。在这期间,他搜刮无度,雁过拔毛,人称“朱白地”。

公元1661年,清政府要求各省巡抚征催钱粮,完不成的要重罚。身为江西巡抚督办不力却甩得一手好锅,他上书朝廷,认为:“苏、松、常、镇四府钱粮,抗欠者多”,因此为了替自己甩锅,分别造册了一万三千五百名欠钱粮的名单,还有240人衙役。

其中有不少探花仅仅因为欠一钱银子而被罢黜功名。此次钱粮案,牵连着甚广,成为清初一大公案。

朱国治这一生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吴三桂起兵反正时欲胁降,他严拒。后来,清廷搬到吴三桂后,将朱国治列入了“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

在血腥厮杀的历史中,很难界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有的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朱国治的慷慨赴义,也许在心里也做了两个盘算。

投靠吴三桂,皇帝撤藩之心已明。吴三桂领兵纵然再强悍,可眼下的康熙可不是当初任人拿捏的小皇帝。如果朱国治反了,一旦失败,朱家列祖列宗全都要受连累。

株连九族,挖坟鞭尸,哪一样都是个死。

誓死保卫清廷,成了是死,不成也是死。无论哪种死法,最起码成全了名声。朱家后代必受朝廷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