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升为“嫔”,为何都会欣喜不已,因为从此有了后宫特权

最近几年,宫斗剧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其中尤以清代后宫剧最多。想来是因为清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各种后宫的条例、规定都十分充实,给了创作者们一个十分完善的空间去创作一个相对真实的故事。

而很多观众根据这些争奇斗艳的宫斗剧,对于清代的后宫制度也是了解了不少。

像是“小主”等称呼几乎也成了网络热词。而“答应”、“贵人”、“嫔”等比较少见的后宫封号也不再新鲜。

其中,想必很多人会注意到,在不少清代后宫剧中,如果某位“贵人”被晋升为了“嫔”,往往会表现出颇有夸张的开心之情,甚至欣喜若狂也说不定。这其中的缘由,就和清代的后宫制度息息相关。

地位转正

清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在政治制度完善的同时,对于皇帝后宫的管理也十分严格。

康熙时期,清政府已经坐稳了江山,不再需要担心哪天被打回东北老家的清朝开始着手确立自己的各项制度规定。正是这个时候,清代的后宫制度的框架也基本搭建了起来。

清代规定,皇后是六宫之主,是后宫的最高管理人,而皇后再往下则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再往下就是贵人、常在和答应。

可能很多心细的小伙伴一下就发现了,嫔位及往上是有人数限制的,而再往下则没有。

也就是说,后、妃、嫔在后宫中处于主位。当然,这些人数限制只是限制同一时间,如果出现死亡、废黜、除名等情况也会第一时间补齐,比如康熙皇帝一生的后、妃、嫔人数加起来就有33名之多。

实际上,虽然清代规定的妃嫔人数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但是皇帝也没有办法滥封妃嫔,即使是康熙皇帝也始终保持着后、妃、嫔的人数而不至于过度膨胀。

因此即使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最后能上岸妃嫔的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只是用于皇帝繁衍龙嗣的工具。

所以毫无疑问,从贵人到嫔的晋升,往往标志着巨大的身份飞跃,标志着这位贵人从一名编制外的后宫妇人晋升为了真正的后宫领导人。

那么,晋升为嫔之后的女子又能有怎样的特权呢?

独立寝宫

清代紫禁城的后宫一般有十三座独立的宫殿,除了皇后所居住的中宫外,还有由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组成的东六宫,和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组成的西六宫。

这十二座宫殿毫无疑问与清代规定的妃嫔人数份额差不多,而考虑到清代妃嫔的名额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满员,因此晋升为嫔的贵人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寝宫,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与其他的贵人、常在和答应在东西六宫附属的小房间、小院子里混居。

寄居于东西六宫的贵人常在答应往往是比较憋屈的,因为后妃嫔才是严格意义上后宫的主人。

她们不但会对这些女子颐指气使,还会常常差使她们为自己做事。

这是贵人晋升为嫔之后在居住场所上的巨大特权。

陪葬皇陵

在清代,后、妃、嫔这三个正式的后宫等级是具有陪葬皇陵的特权的。当然,皇后的地位最高,可以与皇帝合葬在同一个墓室里。

终清一代唯有敬敏皇贵妃,因为其是怡亲王允祥的生母,而雍正皇帝与允祥颇为亲近,因此得到了破格与康熙皇帝合葬的殊荣。至于其他的妃嫔,往往只能陪葬进皇帝的陵园之中。

但是无论如何,能够陪葬进皇帝的陵园就已经是极大的飞跃了。它基本保障了这些妃嫔在皇帝去世之后的生活待遇。

也就是说,老皇帝去世之后,这些上岸后妃嫔的女子可以享受继续在宫中生活、养老的特权,直到自己死去,然后陪葬进皇帝的陵园,可谓是养老送终一条龙服务。

而相比之下,没有上岸后妃嫔的贵人常在答应的结局就要悲惨不少。皇帝去世后,她们往往会被搬迁到皇宫外西路的寿康宫孤独终老,死后也只能陪葬进皇陵旁边的陵寝之中。

自己养子

在我国数量巨大的清宫剧中,有一位皇帝出镜率格外高,那就是雍正皇帝胤禛。

他是康熙皇帝的四子,在“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中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他登基前的最大对手就是以八阿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

“八爷党”中的主要成员有八阿哥胤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褆。其中,胤褆和胤禛都是康熙皇帝的德妃乌雅氏所生的孩子。

可能很多观众都会十分好奇,按理说胤禛和胤褆是同母的亲兄弟,那为什么胤褆会投靠八阿哥,处处和他的亲哥作对呢?

这就是清代妃嫔制度的锅了。乌雅氏在生下胤禛时还没有封妃,自己都是在东西六宫寄居的,因此她没有权力自己抚养孩子。胤禛从小是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的。

而乌雅氏生下胤褆时,已经封了妃,有了自己的宫殿,因此十四阿哥是乌雅氏亲手带大的。

所以一来二去,胤褆和胤禛的关系就比较生疏了,而且乌雅氏更加偏爱这个小儿子,因此也就让胤褆和胤禛的关系越来越远。

从此可见,生了孩子自己不能养,长大了之后孩子跟自己也不亲,这无疑是普天之下无数父母最大的痛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清朝的贵人在晋升为嫔妃之后能如此欣喜若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