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勋/母亲的家常菜(上)拜拜办桌记忆里,二十五岁以前,很少上餐厅。

2.可能当时大部分台湾人平日也不上馆子吃饭。

3.上馆子,就是应酬,婚礼、八十大寿,才去餐厅,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4.平常日子,都在家用餐。

5.家家户户按时在家用三餐。

6.家里的三餐,也都很简单。

7.人少,两菜一汤,人多,四菜一汤。

8.以蔬食为主,配米饭和面食。

9.我记得小时候,豆腐很多,青菜很多。

10.吃鱼,也吃蚬仔。

11.蚬仔是清水沟里都有。

12.民间说「摸蛤兼洗裤」,说的其实是蚬仔。

13.我下学也拿箩筐去捞。

14.回来砸碎喂鸭子。

15.后来据说治肝,肝病流行,蚬仔贵了,水沟污染,也不见这生物了。

16.蔬食不是吃素,与宗教无关。

17.蔬菜、五谷、豆类,配搭一点肉丝肉丁、鱼、贝。

18.像是麻婆豆腐、鱼香茄子,肉末肉丁先爆炒一下,提味,也让锅里有油。

19.可是麻婆豆腐、鱼香茄子,豆腐、茄子是主角,肉末是配料。

20.这样搭配的蔬食,多植物少动物,多素少荤,隐约着「平衡」的观念,一直影响我对身体或生命的看法。

21.不排除荤菜,不排斥山珍海味,但是平常日子有平常日子的朴素淡远,不能喧宾夺主。

22.剁熊掌、拉出牛舌,割下猩猩厚唇,听起来耸动。

23.做成珍馐,要吃,也浅尝即止,不想太耽溺。

24.有过珍稀美味的惊叹,还是要回来过安分的日子。

25.每天惊叹,每餐惊叹,惊叹也失去了意义。

26.母亲掌厨的年代,台湾当时社会经济,还是农业手工业时代,一般人的生活都简朴。

27.读到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觉得很难想像。

28.红色豪门,酒肉多到臭烂。

29.在大龙峒,同安人的老社区,多是做小营生的商家,算是小康,没有「酒肉臭」的豪奢,台湾不冷,也不至于「路有冻死骨」,很庆幸,平常岁月,因此也没有很强的阶级意识。

30.邻居孩子满月,都送来油饭。

31.母亲蒸包子,也多分享邻居。

32.左邻右舍过的都是一般平常生活,没有太多羡慕,也没有太多嫉妒。

33.要吃大菜,也有节庆,节庆大多和庙宇供奉神明有关。

34.大龙峒多庙,我家前面就是保安宫,孔子庙也近。

35.稍远一点,走路五分钟,往西北有觉修宫,往东有平光寺、临济寺。

36.再远一点,走路十多分钟,靠近大稻埕,庙更多,有灵安社,霞海城隍图:童年家常都在家用餐,一碗五谷粥配简单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