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头条# #山西文旅# #山西头条# #头条旅游#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是由印度传进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天不亮,大同人家都要吃香甜可口的红稠粥,一家人团围坐,吃得暖意融融。而大同城内的华严等佛教寺院则是煮粥供佛,热热闹的,

扫去了以往的宁静。

腊八粥是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论色气,红里透白,白中带黄,黄中润绿,浓稠稠,晶亮亮;品味道,甜中略带酸,酸甜口脆,香糯耐嚼,沁人心脾;说口感,黏胶而不腻,滑爽筋道,回味悠长。《燕京岁时记》中说,腊八粥的配料是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豇(jiang)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当然,这是当时京都的做法。大同人的腊八粥一般用黄米、豇豆、绿豆、红枣、花生米、核桃仁、果脯、青红丝、红糖等物掺和着来做。

做腊八粥的真正学问就是个熬。大同人家做腊八粥,下料时不是所有的原料一齐倾入锅内。豇(jiang)豆、绿豆不易煮烂,应先下锅,开水下。待豆子裂口后再下花生米,依次再下黄米、核桃仁、红枣、果脯、青红丝、红糖等。熬到半熟,然后再放盐。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待滚开后用小火熬,大火不易煮烂,时间要长一点,把锅里的各种材料熬出汤汁,熬出味道,不软不硬,不稠不稀,恰到好处。另外,用来做腊八粥的水也很有讲究,必须用腊月初七刨回来的干净“冰消水”。那水天然而纯净,因而初七这一天,大同城乡的河滩上,花花绿绿、忙来忙去的刨冰人随处可见。人们打上腊冰,将冰块带回,先供佛,再放入盆中化水,腊八晨浸各色杂豆与小米做粥,除自家吃外,亲友相馈赠,所谓“今朝佛粥更相馈”。日出前吃粥,有“腊八早粥,来年早收”之寓意。所剩之粥,初九、初十再吃,称“红三天”。

老百姓为什么要吃腊八粥?相传与佛相释迦牟尼大有关系。据说释迦牟尼为了修道戒斋七日,最后实在坚持不住晕倒在地,适逢一位羊姑娘从旁路过,用红稠粥将其救活。释迦车尼顿觉思维蓄然,遂得道成佛。佛教界为纪念这位牧羊姑娘,便将这一天定为“得道节”。

由于这一节日起源于佛教,然后由佛界传到民间最后相沿成俗,因而这一天,老百姓也都跟着佛界一块儿“斋戒”,只吃素食,不吃带荤腥的食品。有些人家还要在这一天将紫皮蒜剥好,洗净,泡在醋内,名曰“腌腊八蒜”。中午人们一般都吃油炸黄糕,以祝贺全家老小飞黄腾达,步步高升。

腊八这一天是要早起床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刚断奶的娃儿。大人们做粥自然要早起,娃儿们在太阳升起前不起床据说是要得红眼病的。特别是男孩儿,太阳升起前不起来,长大了就会娶红眼老婆。大人起得越早,孩子们的前景越好。娃儿们起得早,前程也就更好。所以这一天,大人们做粥时,还要蹑手蹑脚地走出屋外,探视一下左邻右舍的情况。若发现自己起得最早,大人们回来后便会喜形于色,高兴又十分自豪地拍手欢呼:“今天妈起得最早,妈的娃儿们学习最好,前程最好!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直引得还在被窝里的娃儿们也憋不住地嘿嘿笑。

过去在大同农村,腊八节从腊月初七就开始过了,即腊月初七打腊冰。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河湖上有的地方的冰冻得跟小丘似的,叫“暴冰”。打腊冰也就是从这些暴冰顶上砸下些长条的冰块,然后大人们把大的冰块背回家,竖在井口与粪堆上;孩子们则负责把小冰块用竹篮筐子带回家,放到水缸里。人们做腊八粥的时候也要放上几块冰,这里也有个说法,说是穷人家的粮食种类少,放进去的河冰也算是一种成分。这种说法,调侃中透露出几分辛酸。另有一种说法倒也有趣说是“腊八时吃冰,能管一年不肚子疼”。

供腊八人是孩子们自己的活动。传说腊八人是佛祖指派在人间给孩子们送欢乐送温暖的。孩子们看见了腊八人,心里就会立刻感到暖融融的,没有了寒意。腊八人其实也就是一块冰,一般在初七这一天塑。初七这一天,当大人把冰刨回来后,孩子们从中挑一块大的立在院中,呼之为腊八人。第二天凌晨吃粥前,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先供奉腊八人,然后自己吃,吃完了粥,等太阳出来,他们剩下的时间就是看腊八人怎么慢慢地融化。当然,遇到天气太冷时,腊八人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融化得了的,说不定十天半月也不能融化,孩子也就天天看,并随时告诉大人融化了多少。其中的乐趣,自然只有他们最清楚了。

按大同旧时习俗,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剩下的才可以全家人共同食用。如果出现了剩下的腊八粥,吃了几天吃不完的情况,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有“鸿运连绵、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腊八粥吃的时候也有讲究,家人必须在日出前吃完,吃迟了据说要得红眼病。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子必须回婆家,否则娘家人一年不如意。民谚云:“腊八不食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子还不起。”

大同民间的节日,就是这么淳朴,这么耐人寻味,这么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