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条跟大家推断了一下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附近的地名历史,据村名的分析,那一片原来应该是农业集中种植区、专业合作社集中区。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新城区或新城区北部,临近大青山脚下的地名历史。

呼和浩特新城区北部两个城中村非常有名:

一个叫“毫沁营”,“营”是村庄,“毫沁”是蒙古语( ᠬᠣᠨᠢᠴᠢᠨ)的音译,意思是“放羊人”,也就是放羊的人、牧羊人,羊倌的意思,表明原来这附近至少有一个或者更多“羊倌”居住。

另一个,是内蒙古工业大学附近原来著名的城中村“麻花板”!“麻花板”的这个“板”呢大家都知道是“房子”的意思。

那“麻花”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不是我们吃的“油炸麻花”的意思。@中华人说地名

“麻花”是蒙古语( ᠮᠠᠶ᠋ᠢᠬᠠᠨ)的音译,意思是“简易帐篷”、“布子支起来的帐篷”的意思,也就是比正经羊毛毡做的“洁白的蒙古包”第低一个档次的简易的“居所帐篷”的意思。@地名故事

这样连起来推断,新城区北部原来就是“羊倌”和“在简易帐篷居住的人”集中连片居住的地区。@地名纵横

我们再可以推断,呼和浩特南部区是农业集中连片种植区,而呼和浩特的东北部或北部是放牧的集中连片区。@地名中国摄制组 @文化地名

在第一条头条分析的时候,呼和浩特的东南区的“西巴栅、东把栅”是“肥沃的草场”,也就是大牧场主“富豪”的片区,而东北部区是给东南部区域“富豪”打工的“大打工人”的片区。@内蒙彩姐

在往东还有“野马图”,不是有“野马”的意思,“野马”是蒙古语( ᠢᠮᠠᠭ᠎ᠠ)是“山羊”的意思,怎么样?有“羊倌”的地方,肯定得有“山羊”吧?@新城区宣传

蒙古族人的地名,来自于对自然、地理、自然现象、历史传说、名人、人文特征的总结。@止水如心

呼和浩特在明朝朝隆庆年间由“阿拉坦罕”(呼和浩特大召广场雕塑)初建的时候,吸收、吸纳、吸引了广大的华北地区的农民来到这里,跟土默特平原上的牧民共同开发建设了这一片儿热土,所以这一片的地名也融合、集合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历史和特点。@内蒙古文史

比如说村名有蒙古语的“板”( ᠪᠠᠶ᠋ᠢᠰᠢᠩ)和汉语的“营”…。

一个地方的地名,就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的集中、浓缩的体现。

呼和浩特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和各民族共同生活、生产和建设的家乡。@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晚报 @呼和浩特印象

让咱们继续建设美丽的呼和浩特吧!

下期接着“推断”哈!

看不连贯的的,可以翻一下前几条头条哈,或者持续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