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民白曜华又出来现眼了[呲牙][呲牙][呲牙]

南阳的网民一直否认东汉时期有一个“隆中”的存在, 攻击习凿齿的“邓县隆中说"是造假。可是前不久他们自己提供的诸葛亮的寄子书却打了他们一记耳光,因为书中明确写到"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在隆中卧龙岗下盖了一间茅屋”。“隆中"二字成了南阳网友的心病,也给宛城卧龙岗躬耕地判了死刑。因为古今文献记载,隆中就在原南阳邓县、今湖北襄阳境内,与宛城毫无关系。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又慌忙改口,说宛城卧龙岗也叫隆中。但他们又实在拿不出卧龙岗也叫隆中的任何史料记载,就说《尔雅*释山》里有"宛中,隆",所以卧龙岗等于隆中。

其实,这又是他们玩的那套'互指’的把戏,故意把"宛中,隆”解释成“宛,中隆”,以达到偷梁换柱的目的。

1.《尔雅*释山》:“宛中,隆。"郝懿行义疏:宛中隆者,谓中央下而四边高,因其高处名之为隆。其与《释丘》之"宛中”义同而名异者,彼据中言,故曰宛;此据外言,故曰隆矣。

这段释义说得很清楚, "宛”指中间低洼之处, "隆”指四周高处的山丘。这是对盆地地形的一般性解释,并非特指某地。把”宛中,隆”解释成盆地之中有一岗隆起是很可笑的。

2."宛中,隆”的”宛”读wan,宛,屈曲的意思,引申为凹入,这是一个地理地貌概念。宛城的“宛“,读yuan,宛,古县名,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名概念( 《辞海》等工具书上都可以查到),这两个“宛”字,只是字形相同,字音和字义完全不同(这就跟仇恨的“仇“和姓仇的“仇“,长大的“长”和长短的“长”一样,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个字的概念混为一团真是太无知了。(古代西域有大宛yuan国,可没有大宛wan国) ,南阳的网友,连自己的城市姓什么都不知道,脸红吗?

3.《辞海》、《汉语大词典》明明白白写着:隆中,山名。如果卧龙岗也叫隆中,那么,卧龙岗到底是山还是岗?山和岗是一个概念吗?是隆中山里有卧龙岗,还是卧龙岗上有隆中山?谁包含谁?是南阳市宛城区,还是宛城区南阳市?

4.诸葛亮家书中说的是“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而不是“结构茅庐于隆中,即卧龙岗“。隆中与卧龙岗在概念上不是等同关系,而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南阳的网友们,你们没学过中国语文吗?卧龙岗也叫隆中,在诸葛亮的家书面前,说的通吗?

所以,用谎言来掩盖谎言,最终的结果还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