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只有甜酸辣苦涩五味均衡,才是好酱酒?

一杯好的酱香酒,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味道的盛宴。衡量一杯酱香酒好坏的标志,就是甜酸辣苦涩五味俱全,协调平衡。

一、甜的美好——

甜,是舌头最喜欢的味道。

甜味,来自于糖。在自然界里,甜是果实成熟的味道。有了甜果,人类就可以生存下去。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糖。

苹果、葡萄…这些水果富含糖,人们对它们乐此不彼。小麦、高粱……等粮食,因富含淀粉,淀粉可以转化为糖,于是成为人类的主食。没有糖,人类生活就没有保障。

酿酒时,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糖、糖再转化成酒精。甜的味道被留存到酒中。所以,酒是甜的。

酱香酒中的甜,来源于小麦和高粱,在转化为能量的同时,刺激大脑中枢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幸福。

这就是酱香酒的甜蜜和美好。

好多人,喝了好多的酒,还没有品尝到酒的甜味,其实是不懂品酒、不会喝酒。

二、酸的妙处——

有甜就有酸。酸味,其实是和甜味竞争产生的。

植物在果实未成熟时产生有机酸,原因是保护未成熟的种子。而动物抢在其它同类之前采摘发酸未甜的果实,为出于生存本能,占据竞争优势。生物进化之下,动物慢慢有了对酸味的接纳和喜好。

在几千年对酸的忍耐中,人类逐渐发现了酸的妙处。酸中,不仅包括维生素C等大量维生素,富含益生菌,而且带来芳香舒适的味道。酸还可以刺激舌头,分泌唾液,有助于食物消化,让生命体长的更壮。

酱酒中的酸,是酿造过程中粮食发酵自然形成的。尽管酸类物质的含量,不会超过整个酒体的0.1%,但酱香酒却是所有香型白酒中,有机酸种类最多、总量最高的,是其它白酒的3—5倍。

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所以,白酒香型中,含酸量高的酱香酒,相对更健康。

三、苦的警示——

甜味是植物告诉动物们,“我成熟了,快来吃我的果实”。苦味是植物警示动物们,“离我远点,我有毒”。

大多数苦味的物质都是有毒、有害的。但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就像进化出来对酸味的接纳一样,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都进化出了敏感的苦味感受器。

这种危险的味道,可以让人类分泌出警惕和亢奋的多巴胺,从而达到提神的作用。

慢慢地,人们认识到苦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苦味,被誉为味中君子。正是有苦味衬托,其它各味才会彰显其味而不过头:铁观音有了先苦后甜的美妙;咖啡有了苦中醇香的芬芳;啤酒有了甘苦清冽的爽快;可口可乐喝着不腻,也是因为有焦糖的苦味在里面。

酿酒圈子里有句话“曲大酒苦”,酱香酒是所有香型酒中用曲量最大的,其中的苦味就来自于曲。

苦味在酱香酒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少许的苦味,增加了酱香酒酒体滋味的丰富性和丰满度。但正因为些许“苦味”的提醒,增加了酱酒的记忆点。而浓香型、清香等白酒,更多强调的是“绵甜”、“甜柔”等,一旦酒里面出现“苦味”,说明这个酒的品质要打折扣了。

恰到好处的苦,才是人们迷恋酱香酒的因。

四、辣的欢愉——

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类似灼烧的感觉。喜欢吃辣的人不是喜欢辣味,而是喜欢舌头上的痛觉罢了。

无辣不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辣,因为辣代表着欢愉:太甜了吃点辣,解腻;太淡了吃点辣,解馋;太热了来点辣,舒爽;太冷了来点辣,出汗更暖和......

53°的酱香酒,没喝过的人抿一口,就皱眉头:“度数高,太辣了!”——一看便知,这是不会喝酒的人。

酒中的辣味不是源于酒精,而是源于酒体中只占2%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醛类。酒的辣,与酒精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醛类物质会呈现低度的辛辣感,让舌头在接受酱酒的复合味道时,感受到连绵不绝的刺激。大脑在接受到这种刺激后,就释放一种镇痛物质——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激素,主要是用来止痛,同时也会产生类似于上瘾性物质一样的快乐。这就是辣味产生欢愉的源泉。

新酒辣,是因为醛类物质多。所以,酱酒要放。“存新酒,喝老酒”,是老酒鬼都懂的一句话,也是酱酒越老越值钱的原因。

五、涩的记忆——

和辣一样,涩也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味觉。当口腔黏膜的蛋白质被凝固时,所引起的收敛感觉就是涩味,就像舌头上布满了小小的吸盘,摩擦力变大。

涩味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单宁等多酚化合物。青皮的柿子、青皮的香蕉、紫色的葡萄皮,都是涩味的。

酱酒中的涩味,来自于高粱。高粱和葡萄一样,富含单宁。尤其是茅台镇本地的红缨子糯高粱,皮硬粒小,单宁含量更高。

苦能化甜,涩能回甘。涩味和苦味一起,共同构建了味道的骨架,支撑起其他的味道,形成了深度立体的味觉体验。

酱酒中没有涩味,会让人觉得软弱无力且单调。涩味的体验,增强了酱酒的厚重感,增强了回味,加深了人们对酱酒的记忆力。

甜酸苦辣涩,好似一曲交响音乐会,幻化出好酱酒的万千滋味。

味道是生命的态度。

一杯好酱酒,品尝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