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98年某日,临睡前,褚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王阳明,略显娇羞地对王阳明说道:"我是天生的石女"。王阳明一愣,然后拥她入怀,低声安慰道:"不能生育又如何呢?我娶夫人,只为情意!"

王阳明,本名王允,后改名王守仁,世称伯安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心学大师。

但王守仁小时候曾经叫王云,为什么会改名守仁呢?

王守仁出生前,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

王守仁长到五岁,能够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但却不会说话。据说王守仁的祖父听了一个高僧的话后,便按《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改名后,王守仁就开口说话了,说明王守仁对这个名字满意了。

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新郎失踪了。

1485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好友诸养和来做客,相中了13岁的王阳明,便跟王华表示,希望把女儿嫁给王阳明。

王华是个义气之人,当初得到过诸养和的帮助,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就这样同意了这门亲事。

但王明阳却满心不高兴,王华当时在京城当大官,而诸养和不过是个地方官,论门当户对,差了点意思,但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守仁也不好说什么,17岁时,到了适婚年龄,便赶往南昌迎娶妻子。

到了南昌之后,诸养和对这个女婿甚是满意,婚礼之事自然大包大揽下来,王守仁见自己乐得清闲,换好喜服后竟偷跑出去,四处逛逛。

王阳明早就听说,这附近有一座供奉许旌阳的道观,这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活到136岁。王守仁对长寿之人非常好奇,便去拜见。

王阳明走进道观后,见一道士鹤发童颜,正端坐闭目养神,王阳明走到道士跟前攀谈起来,彼此一开口,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人越聊越起劲,竟聊了一个通宵,聊到东方发亮,太阳都出来了,这时王阳明才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婚事。

新婚之夜,新娘独守空房,虽然她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还是有点不快。王守仁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出格了,对妻子诸氏心怀愧疚,也感激她的不计前嫌,因此加倍对妻子好。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但他们夫妻一直没有子嗣,这个问题饱受诟病,王阳明为何不纳妾生子,继承香火呢?毕竟古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阳明为何宁可顶着不孝的舆论压力,也不纳妾?

妻子劝他,王守仁却说:“如果是我有问题,纳再多的妾也没有用。若是你的原因,我纳了妾,生了孩子,当然很欢喜。但你的境遇就不同了。”

诸氏感激不尽,心里内疚,自己也怕万一小妾生下孩子,自己会受到周遭的指责和谩骂。也就不再劝夫君纳妾了。

后来,堂弟王守信把8岁的儿子过继给王守仁,王守仁夫妇非常喜爱,视如己出。

1525年,发妻诸氏去世,这时家人劝53岁的王守仁续弦,王守仁这才娶了新妇张氏。

张氏为王守仁生下一儿子,王守仁当然高兴了,这个儿子虽然来晚了许多年,但证明王守仁在这方面没问题。

压在他心底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而王守仁也算对得起发妻诸氏了,至少没有让她在生前因为此事受屈,对于发妻,王明阳做到了无愧于心!

但三年后,王守仁受命出征广西。不幸的是他病死在回家途中。这一年幼子才三岁。

王守仁一死,大儿子王正宪开始张罗分家产。王正宪和他背后的亲生父母,也就是王正阳的堂弟和弟媳,开始刁难张氏这对幼儿寡妻,以至于年仅6岁的王正聪,及其母亲张氏被拘禁了一个多月。

但王守仁有众多弟子,他们10多年来,一直尽所能帮助母子俩走出窘境,幼子王正聪这才得以顺利继承爵位。

王阳明的宦途并不十分顺利。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王阳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正德年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嘉靖年间则因为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他于54岁时辞官,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几年后,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又命令王守仁平定叛乱。

王守仁有着很大的人格魅力,他的众多弟子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前赴后继地为他处理好身后事,王守仁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 有诗云: “ 山中莫道无供给 , 明月清风不用钱。 ”

王阳明要告诉我们世间有很多快乐,很多享受是不需要用钱来购买的;世人在忙碌中,常常忘记了身边平常事物的美好。

有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开了,冬天它自然凋谢,怎么说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生不逢时,生在了明朝万历年间,嘉靖皇帝对王阳明也不感冒,王阳明正是因为经历坎坷,天资聪明,后来创立了明阳心法,知行合一,为后人研究心理学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