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品读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到中秋的时候,每每被人拿来重温的诗词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人甚至说,这首词一出来,别人就没有什么好写的了。为什么呢?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背诵过全文。但是我现在再读,和我小时候得到的答案完全不一样。我感觉只有经历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才能读懂这首词所描述的情感。我在想,这首词之所以百读不厌,反复咀嚼。就是因为,它所描述的那个情感,它不是直给的,可是 它向你营造了一个意境,你必须要穿透那个意境,才能够直抵情感。这是审美,里面非常高级的一个境界。整首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苏东坡和月亮的对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在追问天地的起源,但你发现,他好像并没有那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其实,是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宏大的视角。为什么我们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你会发现,他前面这4句开篇,一下子把我们从现实的人世情感,拉升到了一个宇宙同在的维度。这就是宏大的视角。他在告诉我们,其实当你身处在那种广阔的空间里面,去俯瞰人世情感的时候,你才会觉得人间的那些悲苦,欢乐。

过不去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既然人世间的情感不值得留恋呐,何不乘风归去呢?我们注意到,他说的不是乘风“而去”,而是“归去”。归是回家,也就是说,他可能认为那里才是我们来的地方。那既然那里才是家,你为什么不回到那里去呢?不,虽然有琼楼玉宇,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我们都听过嫦娥奔月的传说。所有的故事指向都是嫦娥吃药奔月后,虽然获得了永生,但却并不快乐。怎么会快乐呢?你看古人对月亮的别称是什么?玉盘、冰盘、冰轮,在月亮上的宫殿,叫广寒宫。

月亮带给他们的感受是清冷。即便成仙了,无怒无喜无怕无惧,但却依然清冷孤独,高处不胜寒。少了点什么呢?人世间的温暖。九重天上的风光,哪里比得上此刻人间。清风徐来,春光与月光共舞,清风与水波荡漾。这就是上阕所描述的意境,它在告诉我们,人类与宇宙之相比何其渺小。即便我想乘风归去,如嫦娥奔月,从爱恨情仇里得到解脱。却依然还是舍不得这人间美景和情感。不如断情绝欲就真的好了。斩断了悲苦,也就等于放弃了欢乐。于是苏东坡感慨,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还是人间好。那在人间,我们能体验到什么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在亭台楼阁间流转,穿过雕花的窗棂,低的照进来。照着我这个夜半无眠的人。我抬头望月亮,不应有恨,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你总要在分离的时候越圆?好奇怪,我找了很多古人写月亮的诗词,就是很大一部分,写的都是离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亲人的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爱人离别。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往事的离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哪怕萍水相逢,也终要离别。

而苏东坡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时候,他和弟弟苏辙也分别七年未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在安慰自己,其实也是在开解我们。一切人事和情感,其实都在流动中。离别之后是重聚,月缺之后是月圆。

那我想问你,如此看来,这人世间究竟是圆满的还是不圆满的呢?如果是圆满,那为何还要有分别?如果不圆满,

那为何让我们在这一生中,都能体验到离别之痛和团圆之喜?你会发现,这个时候的苏东坡,他从人间视角,好像又回到了宇宙视角。就像是他在赤壁赋里所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间流逝,就像这江水流逝的始终是一小段,但大江大河依然滚滚向前,从未真正失去。月有阴晴圆缺,但月亮始终在那里,千百年来也从未增减。所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缘起缘灭,此消彼长。一切都在流动中,一切却又都是恒定的。我觉得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安慰。而是一句带着禅意的开解。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境的时候,才能在离别之时,依然保有重逢之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句美好的祝愿。前半句突破的是时间的限制。希望每个人都能长长久久,平安喜乐。后半句突破的是空间的阻隔,即便你我相隔千里。能够因为共享同一个月亮而觉得我们从未真正分离。中秋拜月,这其实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有记载了。后来大家做月饼,拜祭月神赠送亲友。月饼是圆的,象征团团圆圆。中秋佳节也慢慢成为了家人团圆的节日。这样的仪式感之下,我们就更加渴望这一天能够和亲人团聚。苏东坡这首词写的虽然是离别,但感伤中依然有重逢的希望。这首诗写完之后的第二年,他和弟弟也终于在分别8年之后的那个中秋佳节里团圆了。

所以这样看来,我觉得离别也不一定只是一个悲伤的词。即便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团圆。但也许那是生命正在提醒我,要珍惜下一次的相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