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郑州。一位古稀老人,骑着破旧电动车,到了菜市场。他衣着寒酸,最便宜的菜,还要货比三家。谁知,没过几天,却有人登门拜访,他们对老人说:“感谢您的8208万!”

这位老人是谁?为何拥有如此多的巨额财富?

他叫王泽霖,被称为“中国鸡宝宝的保护伞”。

1984年,42岁的王泽霖调到河南农业大学牧医系任教,他的研究方向,是鸡鸭等家禽的防疫疫苗。

当时,我国的养殖业正从散养到集中化养殖过渡。所有的养殖户,最担心的就是鸡瘟。

鸡瘟传播性极强,病毒四处侵袭,一旦染上瘟疫,成片的鸡苗就会全部死亡,损失惨重。

我国当时技术与资金匮乏,家禽疫苗主要依赖进口。

但是,国外疫苗价格却高得离谱,对绝大多数养殖户来说,根本无力承担。

因为没有疫苗,养殖户们只能小心翼翼培育鸡苗,甚至在鸡棚和衣而卧。即使这样,一旦染病,也无力回天。

每次看到养殖户们嚎啕大哭的样子,王泽霖的心里就特别难受。

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家禽疫苗!

然而,想要做研发,资金是第一步。王泽霖决定从“0”开始做起。

他四处奔走,毛遂自荐给附近生病的家禽治病。治好了,养殖户就付给他一些微薄的医药费。

同时,他还在农村设点办班,将专业技能传授给需要的养殖户。

一旦手里有点钱,王泽霖就去买些实验器材。他将生活成本压至最低,只为积攒启动资金。

1995年,王泽霖用自己积攒的400万元,成立了实验室,开始禽药疫苗的科研工作。

2004年,王泽霖终于拿到了国家认定的新兽药注册证书。按照他的配方生产的疫苗与兽药价格,对比国外下降了50%。

同年,王泽霖研发的5个兽药证书,一次性获企业转让经费500万,在校内外引起了轰动。

按理说,当时王泽霖已算功成名就,加之,已近花甲之年,应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

然而,有了技术和资金的王泽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主持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创立了浓缩灭活联苗平台,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

因为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他被誉为“中国鸡宝宝的保护伞。”

更为可贵的是,他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商用转化率100%。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达百亿元。

也因如此,王泽霖获得的专利转让费也近亿元。

然而,成为“亿万富翁”的王老,生活却十分简朴。

他与老伴,一直住在30多年的筒子楼里,衣着朴素。买菜时,哪家便宜就去哪家。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一碗河南烩面。

可是,这样一位生活简朴的老人,帮助起别人却“挥金如土。”

1997年,只有几百元工资的王泽霖,自费1.6万为学校购买最新实验仪器;后来,他的专利转让费越来越多,就出资400万,为农大建了两座实验楼;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一次捐款20万。

至于说,被王老资助过的贫困学生,更是多的数也数不清。

王老总是反复说一句话:“我老了,他们还年轻。只要有需要,我愿意付出更多。”

【冬日的天使】

事实上,让王泽霖“红”遍全国的,是他一次性“豪掷”8208万元的大手笔。

捐款的起因,是因为农大急需建立P3实验室。

P3实验室,是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呼吸系统,防止人传染上严重致死的微生物或其它毒素。

众所周知,家禽病毒,毒性极强,一旦防护不到位,极易感染传播。

若本校不具备P3的条件,学生只能四处去找有实力的实验室,极不方便,还浪费时间。

如今,看到实验设备已经落后,老教授又一次慷慨解囊,将自己毕生科研所得的8208万元全部捐出,用于河南农大的新实验室建设。

讲真,面对亿元财富,真正能做到心如止水的,凤毛麟角。

王泽霖教授曾说:“我和老伴退休工资1万多,花不了啊,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老人的质朴纯粹,令人感动。

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在一穷二白的禽病疫苗“拓荒”领域,王老曾经付出的艰辛。

鸡瘟,在几十年前,是谈则变色的可怕疾病。它最大的危险性,在于病毒性极强,传染速度很快,人和动物无一幸免。

加之,这项研究和别的科研不同,不能在实验室全部完成,需要常年下乡一线近距离观察,采集标本。

曾有人劝王泽霖:“你是大专家,也是学校的形象,得弄套好的西装穿穿。”

然而,王泽霖却答:“我一辈子当马医生、猪大夫,几十年是给小鸡看病的。我穿那么好给谁看?关键是耽误干活啊!”

尽管,老人的回答幽默风趣,却让人忍不住泪目。

近日,河南农大迎来120周年校庆,80岁的王泽霖教授又将国家奖励的300万元捐出,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国士无双,低调至此。致敬王老,祝您健康长寿!